1935年,一名20岁的烟花女子泪流满面,跪求37岁张伯驹:“求你带我走!我还是清白之身!”张伯驹去给她赎身,没想到妈妈冷笑一声:“想带她走?没门!”后来,张伯驹得知,原来是一个国党中将从中捣鬼。
这名烟花女子叫作潘素,1915年出生于苏州望族,是清朝宰相潘世恩的后代。
因家道中落,潘素不慎沦落风尘。容貌才情俱佳,弹得一手好琵琶,得了一个“潘妃”的美名。
张伯驹呢,父亲张振芳是北洋大臣,姑父是袁世凯的兄长,身世可谓十分显赫。
这年,张伯驹承父业,担任盐业银行的督查,偶尔和朋友应酬喝酒,便遇到了潘素。
潘素一曲琵琶弹完,张伯驹惊为天人,当即挥笔为她写下一首词:“潘步掌中轻,十步香尘生罗袜;妃弹塞上曲,千秋胡语入琵琶。”
这首词不仅巧妙地在词中嵌入了“潘妃”的名字,还惟妙惟肖地描绘了潘素的美妙姿态和才情。
张伯驹风度偏偏,气质卓然不群,潘素本来就已经注意到他,再一听这首才华横溢的词,更是死心塌地爱上了他。
郎有情,妾有意,这对青年男女迅速陷入热恋。
潘素本来厌恶风尘,这时遇见了心仪之人,更是一心只想追随张伯驹而去。
“你可否为我赎身?我再也不想过这种日子了。”潘素垂下头,低声说道,“我...我现在还是清白之身呢。”
张伯驹本有此意,一听大喜,当即答应,马上回家拿钱去了。
谁料一回来,却不见了潘素,问妈妈,她淡淡地说:“她出去了。”
张伯驹把钱拿出来交给妈妈,“我要替她赎身。”
妈妈看也不看他的钱,说:“想带她走?没门!”
张伯驹知道事情有了变故,也不和妈妈啰嗦,急忙回家。
四处打听之后,才知道,潘素是被一个叫臧卓的国党中将给藏起来了。
这人一直对潘素有意,见张伯驹赢得美人芳心,很不服气,便串通妈妈,把潘素给软禁了。
张伯驹也不是吃素的,当即调用自己所有的人际关系,买通了臧卓的卫兵,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带着潘素一起逃回了苏州。
两人在苏州完婚,过着弹情品诗的风雅生活。
张伯驹发现妻子很有绘画的天分,便替她请了老师学画。潘素学得非常快,也画得很好,张大千看了她的画,都连赞:“气韵高古,直逼汉唐。”
潘素非常努力,张伯驹也很喜欢看她画画,潘素每次提笔前,都要问:“今天画什么呢?”张伯驹就给她想一个主题。
两人志趣相投,夫唱妇随,日常生活过得十分幸福,令人羡慕。
如此这般长年辛勤的耕耘,潘素后来成长为有名的青绿山水画家,许多画作都被当作国宝赠送给外国要人。
但两人的生活里也并不总是充满诗情画意。
1941年,张伯驹被人绑 架,绑匪打电话给潘素,开口要300万元赎金。
潘素急忙去找孙曜东帮忙,很快便查明了原委,原来是银行内部人员和张伯驹有私怨,觊觎他在银行的职位,又盯上了他手上的珍贵字画,于是勾结汪伪特务,想要谋财害命。
孙曜东四处联络,让人给绑匪施加压力,不得伤害张伯驹的性命。
但是按照规矩,为了顾全对方面子,也不能什么都不给,潘素只得想法去筹集赎金,因为数额太大,潘素准备卖掉张伯驹的藏品。
张伯驹以绝食要挟,让绑匪安排自己和潘素见面。
潘素终于见到了丈夫,他已经饿得奄奄一息,憔悴不堪。
潘素心疼得直掉眼泪。张伯驹气若游丝地说:“哪怕我死在这里,存在银行里的那些字画,也不可以卖。”
潘素一愣,看着丈夫坚定的眼神,还是含泪点头。
潘素回家后,变卖首饰,找朋友借钱,又变卖了部分家产,才赎回了张伯驹。
1956年,国家号召全国人买国债支援国家建设,张伯驹夫妇因为收藏字画的关系,早已经家徒四壁。
夫妻俩商量:“要不然,把那些字画捐了吧。”
于是夫妻俩拣出了8件价值连城的字画,包括陆机的《平复贴》,杜牧的《张好好诗》,范仲淹的《道服赞》等重量级的文物。
这些宝贝,张伯驹散尽千金,倾家荡产才得到,生死关头也不肯卖出,此时夫妻俩毫不犹豫,全部无偿捐献给了故宫博物馆。
@凯西情感故事汇
一个是烟花女子,一个是贵胄公子,潘素和张伯驹两人出身相差何止千里,但这并不妨碍两个人相遇相知,恩爱一生。
张伯驹救潘素脱离风尘,助她学画,帮她成为山水画名家。
而潘素呢,看着张伯驹从富贵到清贫,无条件支持他倾家荡产守护文物,宁死也不肯卖出,随后又将文物无偿捐出给国家。
如果不是深刻地理解并认同他,就不可能无条件地支持他的“败家”行为。
好的爱情,就像张伯驹成就潘素,潘素成全张伯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