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故事似乎已经过去了许久,却又一直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很久以前就有了这篇文章的初稿,只是一直没有去加工,修改。我与爷爷的故事,伴随着小时候爸爸妈妈外出务工便开始上演,那段岁月很懵懂,却很快乐,很知足。
深秋的早上,放眼金光闪烁的丛林,落叶与大地构成了最和谐的画面,遍地黄金。爷爷这个时候就已经起床了,习惯的打开羊圈的门,任羊儿四处闲逛,待到羊儿喝好水后,爷爷便开始吆喝,扬起长鞭,背着蓑衣,提着干粮,戴着斗笠,一手拿着勾刀,开始了他一天的工作。
羊儿们很是温顺,听到爷爷的吆喝就像听到了命令一般,开始奔走于上山坡的小径上,边走边吃。尽管有些顽皮的羊羔,爷爷也很是慈爱。轻轻挥动手中的长鞭,拍拍羊羔们的屁股,它们便乖乖地走上“正道”了。一边走,一边听着叮当的铃子,伴着羊羔的私语和爷爷的吆喝,很快羊群就到了山顶,忘掉了爬坡的疲倦。现在细细回忆起来,那美丽的山水画卷,那动人的天籁,可亲可敬的爷爷,我都依旧深深挂念。
(二)
和许多庄稼人一样,爷爷也会去种地,在山坡上忙活,每天当天边还未露出鱼肚白的时候,爷爷便开始一边在田地里的耕作,一边和奶奶细说哪只羊养肥了,哪块地的菜长好了,儿子媳妇在外工作是否顺利。每天晚饭过后,似乎就是爷爷唯一“悠闲”的时候,爷爷会到邻家去走走逛逛,当然自然不是去闲聊,他之所以会热心的到处走走,是想去看看哪儿的桥坏了,哪儿的路上有水坑,看过后便及时的回到家里,拿上工具把桥修好,把路填平。爷爷说:修桥补路是为子孙造福,多为孩子们积些福份,希望他们都健健康康地成长。
(三)
儿时的我很小便成了“留守儿童”,两岁起就只有我、弟弟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那时候家里确实穷困,爸妈没有多余的钱帮扶家里。为了我和弟弟的能够像其他孩子一样,吃好吃的零食,穿好看的衣服,爷爷坚持戒掉了酒,每天更加辛苦地种更多的地,干更多的活。后来,我上学了,家到学校有很远的山路。爷爷担心我的衣服被露水打湿,到学校着凉,总是每天天不亮打着火把,背我上学。再后来,弟弟也一天天长大,于是,爷爷背着我,奶奶背着弟弟,我们成了上学路上的风景线,邻家眼中的宠儿。从一开始的小背娄到大背娄,爷爷一背就是八年,从不间断;从两岁到十岁,爷爷没有叫过一声累,道过一声苦。
上学那会儿的自己嘴馋,特别顽皮,经常会买一些糖果带回家里吃。当然,自己也会和爷爷奶奶一起分享。每次都要好不容易才能把糖放进奶奶的嘴里,爷爷的兜里,可是第二天,爷爷会打开衣兜,把昨天我给他的糖又拿给我,说:“娃,你吃,爷爷不爱吃糖。”好多时候,糖可能变了形,也可能碎了,但是爷爷却始终没有舍得吃一颗,他总是想着,把最好的都留给我。
(四)
爷爷很少说话,可以说有点“先生”的固执,总是穿着青布衣裤,哪怕而今家里条件稍稍好了,爷爷却依旧不愿换下身上的“青装”。爷爷也不是一味地贯着我,当我顽皮犯错的时候,他会很凶,不用开口说话,我便被爷爷脸上写满的严肃吓哭了。爷爷没有念过多少书,不懂得诗词歌赋,也没有文人雅气,却用他的言传声教,亲力躬行,教导着我诚实、勤朴、谦虚、奋进,就像老师一般,教育着我,鼓励着我。
时至今日,可能爷爷开始慢慢变老,不会再去说着那么多的道理与我,再去告诉着我如何的为人处事,但是,爷爷,却是我这一生,都读不完写不尽的传奇,是我终身学习的楷模,是我人生路上永恒不灭的指路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