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在一个产品群上有个产品经理抱怨与他们家的程序员很难沟通,大意是
一位程序员哥哥认真脸地跑来和产品经理说,他觉得在现在大部分页面加载时的进度条都是骗人的,不能这样欺骗用户,应该要根据真实情况来显示。所以坚决不按照产品经理说的用假的进度条显示。
当然,其实上面是一个段子。正所谓段子来源生活并夸张生活。这其实体现的是程序员与产品经理两种不同的思维,现实思维与用户思维。产品有关于这方面的一些理论解答,且听我娓娓道来,你就会明白为什么有时候展示真实的可能不是最好的。
先介绍几个概念:现实模型、表现模型、用户心理模型。这出自一本书——《About Face 3 交互设计精髓》。
实现模型(implementation model)是指程序通过代码开实现的机制(软件如何工作)
用户心理模型(mental model)是用户在认知层面所理解的产品运行机制(用户如何理解软件的工作)。
表现模型(represented model)是设计者选择如何将程序的功能展现给用户的方式(设计者如何展示软件的工作)。
表现模型和用户心理模型越接近,用户就会感觉到产品越容易理解和使用,就会感觉用户体验好;表现模型如果接近实现模型则会增加用户的学习成本。
回到刚才的段子,程序哥哥的方案就是实现模型,产品经理期望是贴近用户模型,最终用户看到就是表现模型。对于一般产品,不断前进的进度条会比较符合用户的预期,因为主流的产品如微信已培养了用户这样的预期。当然如果你做的是一个技术工具并需要展示真实的进度就另说了。
再举个例子说名为什么要贴近用户心理模型。看下面两个图:
上图左边是某银行的app,右边是支付宝。对比后会发现支付宝更好用,因为支付宝更接近用户心理模型。支付宝转账呈现是转帐的目标,转给朋友?给支付宝账号?还是给银行卡?相反银行的app呈现的则是转账的方式。所以支付宝跟接近用户心理模型,因为用户不关心转账的方式,只关心我要转账给谁。因此,在产品设计的时候,要紧靠用户心理模型去设计。
所以下次你提建议前先想下是否贴近用户心理模型,在想产品经理提建议时故意不经意地冒出一句「你看这样是否比较符合用户心理模型」,产品经理可能会对你产品造诣的赞赏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然后让你按照他的方案去做。(其实是产品经理非常喜欢与有产品思维的程序员打交道,就像程序员也更喜欢懂技术的产品经理,至于采用哪个方案,则是认为最贴近用户心理模型的方案而不管是谁的方案,尽情多向你的产品经理提建议吧)
我是麦东东,一位物联网服务行业的产品经理,喜欢读书和看动漫。希望可以分享一些产品相关的东西。欢迎收听我的公众号。如果觉得不错,希望也可以分享给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