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銅棒練習上,大體有三種持棒的方式:
1、用指尖持住銅棒,掌心是虛空的,所有十指指尖都要貼在銅棒上,要注意,小指別翹起來。(這是一般比較常用的方式)
2、銅棒貼近掌心,所有手指環抱住銅棒,要注意,別翹出大拇指。
3、用虎口(拇指與食指之間)夾住銅棒,而整個手掌是平直的伸出,所有手指向外伸直。
7拍子的銅棒練習(7-teilige Stabübung,突然發現「拍子」與teilige發音居然有點相近!)是整個銅棒練習系列的第一個練習。在1912年9月19日,由Dr. Steiner教給Lory-Smits。這練習含有七個動作,可以伴隨數拍子,或是適當的音樂。簡要敘述這個練習如下:
第一拍動作,棒子橫持在水平狀態,兩手的寬度要準確的與肩同寬,手臂朝下。第二拍,雙手臂垂直上舉,高於頭頂。第三拍,右手臂向下帶到右肩的高度,向前伸直;而左手臂橫跨至右側,停在右手臂的正下方,此時棒子垂直立於身體的右側。第四拍的動作,相似於第三拍動作,做在左側;此時左手臂在左肩高度(向前伸),右手臂橫過來位於(左臂)下方。第五拍,手臂再帶到右側(如第三拍動作)。第六拍,手臂再次高舉至頭頂。而第七拍相同於第一拍的位置,手臂垂直向下。作此練習時,必須一再注意、調整自己的手臂,成為筆直的線條,譬如,它們不應該擺盪超過頭後方;在第三與第五拍的動作上,必須向前伸直,準確的位於肩的高度(同樣的要求,是用在第四拍的左手臂);至於在第一和第七拍的位置,手臂不應當只是軟弱的垂懸著,而應當向下伸直,帶著某種內在張力的感覺。此外,這練習若由兩人面對面相對而做,會呈現美妙的效果;當在第三、四、五拍上橫跨的動作,由於兩相對應移動的組合,賦予更飽滿的質地,並帶出新的結構圖形。
依據Lory-Smits轉述Dr. Steiner的指示:用銅金屬做這個練習。它可以幫助人在行動中,由內在帶出一種「確信的安全感」(Sicherheit)。就好像人面對整架子的書,可以不假思索的伸手,便能抽取出自己想要找的一本書;也可以讓人在複雜的群組圖形中,能夠正確無誤的完成整個活動。在這個練習中,手臂絕對要伸直;在移向右、左兩側時,既不可高過於肩高,也不可以窄過於肩寬。隨後她問了一個問題:應當接連做幾次?答案是:7次,那是最健康、最理所當然的數字。
剛開始做這練習可以立定的做,然後可以帶入走步。每一步伴隨一拍動作。之後,它還可以加入後退與側向移動的走步。所以,稍後便發展出各種「7-teilige」變化的練習(這些將放在「沈潛-學習」裡);譬如:一步的、多步快移的、極致伸展的、對立移動的….;然後再加上單人、雙人、多人,在空間圖形的移動結構。通常老師們在整個銅棒活動的學習之後,會要求學生設計發展自己的構想。這些動作與移動在空間中,描繪出圖形:向上、向下、向左和向右,呈現為直角相交的方形結構,必須精確嚴謹的呈現出來。
至於音樂上的配合運用,Dr. Steiner提到音樂多是(3、4)8的韻律,很難配合這樣的七拍動作,所以他建議,可以在第8拍上,以休止(回歸到中心),銅棒保持在向下的(第一拍)位置上。不過,後來有些老師們把這休止的一拍,呈現為將銅棒帶回到胸口的位置,然後再向下開始下一個段落動作。某些人對此有些爭議,個人認為:每一個人自己做做看,認識自己的感覺,這個練習本質的核心在於,自己覺知的中心點與上下左右周界存在處,能夠在「一時」中──同時性(Gleichzeit)浮現(這一點是優律思美裡非常非常核心的關鍵點:以「同時性」存在於中心點與邊界處──體會到這一點,就比較能懂得佛經裡第一句裡『如是我聞,一時,....』,那個「一時」裡的「去時間性」與「去空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