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是爸妈手心里的宝,但是我们的孩子有的时候乖巧的像天使,有的时候却调皮的像小恶魔。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奇奇怪怪的行为,这些奇怪的行为,有些是成长问题随着年龄增长会消失,有些行为背后隐藏着孩子心灵的秘密。我们只有走进孩子心灵,才能读懂孩子,培养出健康快乐的孩子 。《儿童行为心理学》这本书列举了很多孩子常见的一些奇怪行为,并分析了行为的原因,提供了一些有效的策略。语言通俗易懂,可以作为居家必备的手册。下面我记录几条我目前发现的问题行为的分析和策略。
一、交换——孩子人际关系的开端
原因:交换是孩子之间的一种交往方式。用交换获得友情。
正确对待:a不要以成人的成见看待孩子的交换行为。b.告诉孩子交换后就不能后悔。3.鼓励孩子交换和赠送。
2.伸手打人——只是想引起注意
原因分析:a.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b.情绪太激动。c.想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d.想与别的小朋友沟通。
引导方法:a.对孩子打人的行为不要做出过激反应。b.揭掉扣在孩子头上打人的帽子。c.反省自己有没有做坏的榜样。d.尽量不让孩子观看那些暴力镜头。
三、超级喜欢接电话的小家伙。
原因分析:好奇心驱动
引导方法:a满足孩子对电话的好奇心。b.跟还好一起玩打电话的游戏。c.教给孩子一些基本的电话用语。d.试着让孩子拨打、接听电话。
四.让孩子学会主动收拾自己的物品。
心灵解读:a.孩子没有把物品放回原处的意识。b家庭环境的影响。c.父母没有强制孩子收拾东西的意识。
引导方法:a父母要做好表率。b为孩子为孩子创造一个整洁的家庭环境。c给孩子学习的机会.d.形成一个每天打扫整理的惯例。f.父母要抓紧时机表扬孩子。e.让孩子感受一下不收拾东西的后果。
五、教孩子跟小磨蹭说拜拜。
原因分析:a.孩子对需要做的事情缺乏兴趣,就会用磨蹭来拖延。b.孩子动作发展不协调,做事比较慢。c.注意力不集中。d.孩子时间观念差。f.家庭环境影响。e.父母的大包大揽
策略:a给孩子做好榜样。b.比赛法 。c.用兴趣激发法。孩子喜欢听故事,就跟孩子说,“快点收拾好,我们就可以讲故事啦。”d训练孩子手上速度。教给孩子快速收拾方法。f.让磨蹭付出代价。e拒绝包办代替。g.通过名人故事帮助孩子认识时间价值。
六.孩子不再马大哈。
原因分析:a注意力不集中。b.父母包办代替。c受心理因素影响,(如容易紧张和激动)
引导方法:a.给孩子成长机会。b.关注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c.培养孩子良好的认知和视觉辨别能力(玩找不同的游戏,让孩子关注细节)d.多给孩子细心的暗示。f.让孩子自食其果
七、好动是孩子天性
1.正确区分好动和多动症。
区分好动和多动可以从专注能力,控制能力,年龄的三个方面的不同去判断。正常的好动孩子对感兴趣的事能够专心致志,在一些场合能安静下来,好动情况会随着年龄增长减轻,而多动症儿童都不不能做到。
2.孩子好动背后所隐藏的心理需求
a探索心理b性格差异c.取悦心理
d补偿心理 父母陪伴的少,希望获得关注
f精力旺盛
3引导方法。
a.让孩子痛快自由的玩耍。b.要多陪伴孩子一起做做手工或者画画。c.让孩子每次只做好一件事情,培养孩子的专注力。d定好规矩。
八 .和小朋友打架——自我意识正在发展
引导策略:a让孩子自己学会处理矛盾。b教孩子分析问题根源。询问孩子为什么会发生?怎样和平处理?c.别数落孩子懦弱。
九、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闹——希望获得心灵满足。
原因分析: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自控能力差。
策略:a不迁就孩子,要言出必行。
b拒绝孩子的要求时,要做到以理服人。
c延迟满足孩子的要求。
十、嫉妒 ——孩子自我意识觉醒的外在表现。
嫉妒表现:明显外漏,直接对抗性,鲜明的主观性。
方法:a通过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爱好,充实孩子的精神生活。
b,培养孩子高尚的情操。父母要以身作则。
c正确的评价自己和他人
d.鼓励孩子树立自信心。
十一.孩子总爱插话并不是故意的。
a希望引起大人的注意.b孩子对谈话的内容感到好奇。c无事可做。d还没有学会等待。
策略:a.给孩子找点事做。b让孩子学会等别人说完自己再发表意见。
学习让我们和孩子心灵更贴近,能更好的帮助他们。就像书本封面说的 我们不要试图控制孩子的行为,而是理解孩子行为,与孩子达成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