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看《明朝那些事儿》,感触颇多,除了书里本身的人物带来的震撼,我自己也意识到一个问题:我一天听一点的时候,我会吸收得很好,但当我每天都听很多的时候,就有点囫囵吞枣的意思了,要梳理起来总是困难很多,当然,这也折射一个问题,那就是读书之法还得调整,一直以来,我看书的习惯都是慢慢看,仔细看,仔细梳理,再提出大的脉络,这么看印象会很深,但耗费时间很多,除了思考,还有大部分时间是在记笔记上面,而在记笔记中,我的反思,一般是出现在梳理之后,颇有点拨开云雾见月明的味道,我的理解,都依赖于我的梳理,这是一种看书方法,无疑是好的,但除此之外,缺点也是很明显的,时间长,太长了,而我还需要的是,短时间内,吸收大量的内容,但依然能够提纲挈领,准确地嗅到事物之间的本质和关系,这对我来说,是个挑战,一来是记忆力的挑战,二来是专注度的挑战,专注度的挑战又会涉及心态,心态稳不住,心急会导致找重点出错,从而记忆错误,找错重点,找不出联系。不过这种时候,我又因对自己的了解感到十分开心,因为我清楚的知道我擅长什么——发问和找联系。这点擅长的东西,我把它认为是自己的天赋,它让我安心,而我现在且已做到正视它的存在,把它作为我更好的一个跳板。
我现在读到的人物,王守仁、徐阶、高拱、张居正、严嵩、严世蕃、海瑞、杨廷和、夏言等等,让我看到了异彩纷呈的人生,立体多面的人。所有的这些,冲突着我原有的认知——从一而终的人生。所谓从一而终,是我坚定良知正义,那便贯彻到底,从开头到过程到结果;我既以善良仁慈为标榜,但凡不是十恶不赦,皆以善良仁慈为基准,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是一个善良的人,想极力去彰显自己的仁德。可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呢?
如果我只想有钱温饱,得过且过,跟大多数人一样,不愁吃穿,好好干活,也好好享受,我的那些观念没啥问题,即便是现在也做得很好了。可偏偏不是,即便没有那些士大夫为天下为百姓的胸怀,我也有我的追求,我想了解教育背后的本质,我想透过“祖国的花朵”来看这个世界,又以这个世界的面目来调整对“花朵”的教育。教育是社会的附属系统,但它也有着它的超前的促进功能,它不一定会真正成为人才孵化器,未来科研指挥棒,但它一定对社会有着某种润物细无声的渗透作用,具体情况我不得而知,我只觉得,所谓的个人发展,社会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它一定可以重合,而在这些重合的部分,就闪耀着曾经古人智慧结晶的部分,诸如知行合一,诸如格物致知,有的道理穿越千年,依旧在历史的尘埃中熠熠生辉,想来我不断追寻的问题答案,如果此生有幸能知一二,即便短暂,也必将与前辈们有片刻的相逢。
如此一来,目标上便不允许,当我绞尽脑汁想了解学生,了解家长,甚至要进一步说服他们的时候,完全的善良和感动不一定有用,自我感动式的努力也不一定有用,明智地去区分,去识别,看准时机去试探,然后静观其变,才是正途,而在这个过程中,更需要的是智慧,大概类似于徐阶的隐忍,杨继盛的坚毅,海瑞的刚直,而这一切的核心,则是变通。我想起自己从小养成的“从一而终”的习惯,它很好,但是某种程度上来说,有些偷懒的味道,我希望整个世界跟我一样“从一而终”,每个遇到的人都以礼相待,否则自己受伤不已,还容易心生怨念,导致自己心胸狭隘,变数——才是世界的根本,保持良知,但根据变数调整方式去保护自己的良知,才是使良知既能外化,又能作用最大化的方式。放在我自己身上,大抵是,我愿主动示以善意,却不强求收到善意的你也如此,因为我深知人性内心的怀疑和防备,自我选择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