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做的我都做了,你说,他还想让我怎么样呢!”朋友眼泪汪汪地看着我,仿佛我就是她的救世主一样。
让朋友伤心欲绝的,不是别人,正是她一手养大的儿子小明。
小明今年14岁,读初二。小学时的小明成绩优异,懂事听话,老师提起来就赞不绝口,是全家人的骄傲。可是,自从升入初中之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之后,他干脆放弃了学习,干始旷课、上网、吸烟、打架。老师苦口婆心地劝,爸爸狠狠地打,朋友哭着哀求,全都不起作用。眼看着小明在歧路上越走越远,朋友伤心欲绝却又无技可施。
在生活中经常见到这样的例子一一本来很优秀的孩子,一旦换了新环境,就忽然变成了坏孩子。究其原因,在于父母没有帮孩子为适应新环境做好充足的准备。
每一个孩子内心都有追求优越的强烈愿望。人的天性不允许自己永远处于劣势。为了让自己优于他人,孩子会勤奋努力,以取得父母和老师的关注。
当孩子进入新的环境之后,那些没有做好准备的孩子,便会受到打击。比如小明,初中的课程骤然增多,学习方法必须随之改变,小明却没有提前做好准备,仍然用小学的学习方法来应对,第一次月考失败也在情理之中。
失败之后,父母并没有及时帮助他,而是不断指责,这让小明更加恐慌,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于是,第二次月考依然糟糕。
连续几次打击之后,小明彻底失去了信心。他知道,自己再努力,也不可能变优秀。但是,从小就被关注的他,无法忍受父母和老师的忽视。一次偶然犯错之后,老师将他叫到办公室谈话,妈妈也苦口婆心地批评他,他忽然又找回了小学时成为被关注的焦点的感觉。既然不能用优秀引起大家的关注,那就用不断犯错来引起大家关注。于是,他吸烟喝酒逃课上网,当老师父母都为他担心着急的时候,他心中忽然有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
这样的孩子,缺的是信心。他不相信通过努力可以让自己变优秀,甚至对获得最微小的学业成功都不抱希望,面对一件事情他们甚至还没努力去做就已经放弃了,因为他们总在心底告诉自己“我不行”。
因此,要想转化他们,就要让他们去做一些很容易做到的小事,让他们不断体验到成功的滋味,并强化他的成功带来的自豪感,让他一点一点地树立自信心。
这些孩子一旦转变过来,就会以更勤奋的态度和更顽强的毅力,在某一领域取得成就。就好像减肥成功的人因为太害怕再回到肥胖状态而超强的毅力控制自己食欲一样,这些转变过来的坏孩子,特别害怕回到原来的生活状态,他们过去的无所作为以及曾经受到的歧视,都在不断地鞭策着他们前行,使他们比一般人更加勤奋努力。
很多伟人少时荒诞不经后来却有所作为,原因也正在于此。没有谁会永远一成不变,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坏孩子也是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