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极星空
01
前几天一个教师朋友找到我,一脸苦恼,说班上一个孩子特别调皮,上课要么调皮捣蛋要么呼呼大睡,怎么教育他都不听,后来找他谈话,他竟然反问我,“读书有什么用?我家里和亲戚全都初中没毕业,现在不也过的挺好的”。‘’你说这孩子该怎么办啊?‘’我有些惊讶,现在的孩子都这么功利了吗!说到读书的作用,突然想到前几天在朋友圈看到的一个笑话,讲的是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时,关羽和张飞对刘备表达忠义的片段,内容如下:
关羽:‘’关某虽一介武夫,亦颇知忠义二字,正所谓择木之禽得栖良木,择主之臣,得遇明主,官某平生之愿足矣,从今往后,官某之命即是刘兄之命,关某之躯即是刘兄之躯,但凭驱使绝无二心‘’。
张飞(郑重其事):“俺也一样!”
关羽:“某誓与兄患难与共,终身相伴,生死相随”。
张飞(不甘落后):“俺也一样!”
关羽:“有渝此言,天人共戮之”。
张飞(急切而郑重):“俺也一样!”
听到这里,大家都忍不住笑出了声,大声呼喊,二哥你能不能把话一次性说完,我就只用说一次我也一样就好了。
我想这大概就是读书与不读书最大的区别了,读书能拓展你的思维的广度与深度,能让你在平淡的生活里仍然着保持丰富的内心世界,甚至在你的谈吐里都散发着与众不同的气质。
余秋雨说:“读书最大的好处是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是的,在知识经济时代,读书毫无疑问是使个人升值最快的方式。读书带来的不仅是知识上的丰富,更重要的是使我们的内心变得更加充实和坚定。
02
说起读书,不由地想起一个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曾国潘。曾国潘天资愚笨,14岁参加科举考试,前后考了7次,23岁才以倒数第二的成绩勉强考中秀才,而比他小一岁的左宗棠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便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中,与同时期的人物相比,曾国藩可谓是愚不可及,不过曾国潘有一点好处,就是酷爱读书,他曾经进京参加会试失败,回家途中看中一本精刻的《二十三史》,毫不犹豫愿花光路费也要买下这本书,正是这种爱书如命的性格才造就了天资浅薄却依然能成为被毛泽东、蒋介石评价为‘’千古第一完人‘’的曾国潘。
读书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读书可以增长见识,眼睛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书读多了,自会豁然开朗。
读书就是与圣人对话,向先贤讨学问,书籍的好处在于,困囿于现实,你身边是不可能结识像书里那么多优秀的人,因为有些写书的人已经死了,唯有思想流传了下来,然而书籍给了你一条接近他们的途径。而常与优秀的人做伴,自身必然也会愈加优秀。
少年愚笨的曾国潘,凭着自己的发奋图强,最终官至两江总督,即便这时他仍没有忘记读书的重要性,他在写给儿子的家书中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改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读书可以使人变得有气质。每个人的容貌天生而定,外表虽由天生,而气质却可以改变,读书是改变气质的最佳途径。你所读过的每一本书都表现在你的气质里,在谈吐上,也显露在你的生活和文字里。读书带来的内在气质远胜于外在的华丽。
03
经常听到身边有人这样感叹到,“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某某小学没毕业不一样当老板”,我突然想起一个叫杨百万的故事。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刚刚开始,在这个时代诞生了无数的商机,不少人抓住机遇,成为了百万富翁,其中有一个工人叫杨百万,有一天他像往常一样,翻着报纸,偶然发现一个现象,在上海100元面值的国库券卖102~103元,而合肥同一种国库券只卖100元,他眼睛一亮,心里豁然开朗,‘’如果我从合肥低价买入国库券,再高价卖到上海,岂不是可以大赚一笔!‘’,当天,他就从银行里取出了全部存款并从亲友借钱凑到了10万,连夜坐火车去了合肥买入国库券,再赶往上海卖掉,如此反复多次,他完成了第一笔原始积累赚到了100万,直到国库券不存在差价。
在信息闭塞的年代里,你不需要技术,不需要知识储备,甚至不需要资金,只要稍微胆大心细一点,抓住了一个机遇就能成为暴发户,而到了21世纪,随着互联网的诞生,交通的便利,信息开始变得全流通,你很难再找到像杨百万这样拍一拍脑袋就能赚钱的机会了。想要把握机遇,靠的是对未来趋势的精准判断,靠的是与普通人不一样的思维与眼界,而这一切都可以从读书中收获。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功名利禄不是读书的最终目的,而读书带给你的远比你想要的功名利禄还要多的多。
曾有人问董卿,读书的意义是什么?
她这样答到:读书的“用”,不在眼前,不在当下,而是像甘霖雨露滋润万物之后,万物所呈现的那种清新、新鲜、水灵时的生机勃勃,是看不见和摸不着的。它是一种无形之用,是一种潜移默化,它能融进你的血液、精神、行动之中,悄悄地对你的生活、环境发生作用,会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你的人生轨迹。
你以为的读书无用,其实你读的每一本书都悄悄地改变你的人生。我想这就为什么要读书吧,余生,愿你与书为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