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比较喜欢一个人呆着,我喜欢那种宁静的感觉。大学时代喜欢一个人独来独往,喜欢一个人上自习。工作了之后喜欢一个人在寝室呆着,室友不在寝室我就会很开心。但是,工作之后,独处出现了问题。接连几个礼拜,我一个人呆着的时候会特别的低落和沮丧,甚至会没有缘由地哭泣。看到了这本书的名字《独处的艺术》,我决定听听听别人是如何面对独处的。
卡尔•荣格的人格定义
“以卡尔•荣格在1921年定义的人格“特质”为基础,围绕着“一个人想要或者需要多少独处空间”这一问题,发展出一整套分析系统。建议(而且有各种“解释”理论,包括刺激皮层、童年憧憬和体验等)是,有两种不同类型的人,他们对待刺激的方法截然不同。例如,在一套定义品质中,你描述如下: 外向者都是“行动”导向性,内向者则是“思维”导向性。 外向者追求知识和影响的“宽度”,而内向者追求知识和影响的“深度”。 外向者喜爱“频繁的”互动,而内向者喜爱“内容充实的”互动。 外向者通过与人交往补充能量,而内向者则通过独处来补充能量。 不幸的是,经证明,想要创造一种令人满意的方式,来以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检测一个人到底属于哪一类却是极其困难的。这部分是因为,绝大多数人都不是只有一种始终如一的反应方式,而是在不同的环境或情绪下显得更加内向或外向,还有部分原因在于,要找到一种不存在重大文化偏颇的测试方法,被证明是几乎不可能的任务。“你喜欢参加派对吗?”这个问题就是建立在一种西方式的假设之上,即假定参加的是一种特定类型的派对,然而,在某些国家,群体集会也许完全不具有“派对”的社交功能。(举例来说,去教堂这一社交集会,对多数参与者来说都很享受,常常有歌有舞热闹非凡,对于某些人或某些文化来说就算是“派对”,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却并非如此。) 因此,有些心理学家宣称,幸福需要具备三种特质:自尊心,乐观心态和外向型人格,而且那项研究证明,外向的人比内向的人更快乐。然而,这些发现也曾遭到质疑,因为给予研究对象的那些“快乐的提示语”,例如“我喜欢和他人共处”和“我喜欢有人陪”,只能够衡量外向者是否快乐。
快乐与否真正取决于内心的感受,而不是别人的“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