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
浮沉随浪 只记今朝
苍天笑 纷纷世上潮
谁负谁胜出 天知晓
……
这是侠之大者金庸小说《笑傲江湖》改编的电影的主题曲。
往事在这好听又熟悉的旋律中徐徐展开。
记得小学升初中的时候,我有一位做木工的娘舅,家里有很多藏书,其中大部分是武侠小说。我母亲经常到他家去借来看。这引起了我的好奇心。
我问她在看什么书。她把书的封面翻过来给我看,说道:这是金庸的小说,特别好看。
由于这个原因,我后来有一段时间迷上了金庸的小说。记忆最深刻的一件事是:大概在我上班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因为看金庸的小说《飞狐外传》而迟到。为此,我还挨了领导的批评。这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但话说回来,我知道自己至今还是很喜欢金庸。
值金庸百年诞辰之际,为了写一篇怀念他的文章,我今天熬夜了。这是我写作生涯的第一次。
少年生活无忧无虑,偏偏读书成痴
金庸,原名叫査良镛。他的这个姓,在他写的最后一部武侠小说《鹿鼎记》里,开篇提到的一位晚清名人査慎行,就是他的老祖宗之一。这就不难理解他写这小说的一点用意了。
他于1924年3月10日出生于浙江海宁市。这一年,民国初立,政局动荡,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但对于査家这个名门望族来说,似乎没有产生巨大影响。
少年的他,生活无忧无虑。而他最爱做的事情就是:和家人一起看戏。在他看的戏中,有一个曲目叫“猪八戒高老庄招亲” 。他被戏里的故事深深吸引住了,看完之后,还吵着和父亲哥哥们一起聊。最后,他才得知这戏出自四大名著里的《西游记》。他的兴趣瞬间被提了上来。自此,他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
当时,他家的藏书是在整个海宁市人尽皆知的。在这样的优渥条件下,他想不喜欢书也是难以想象的事。
八岁那年,他读了第一部武侠小说是由顾明道写的《荒江女侠》。这位小说家原先以言情小说为主,但在内容里添加了不少行侠仗义的元素,开辟了言情武侠小说的先河。
这本书深深吸引了金庸,为他将来的武侠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毕竟生活条件优渥。在他少年时,还有一位侍女陪伴他左右。她的名字叫月云。尽管她只是一位丫鬟,但金庸对待她如亲姐妹一样,不分内外。而月云待他也如亲兄弟一样好。这样的关系,使少年金庸,对待女人的态度不同于一般人。许多年以后,他写了一篇文章,取名就是《月云》。这文章发表在《收获》杂志上,在当时的文坛引起了巨大反响。
后来的金庸,因为武侠小说名气太大,这篇文章反而不为人所知了。
话说回来。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金庸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老师:陈未冬。这位老师不仅教学严谨,而且勤于笔耕。他对金庸写的作文修改十分仔细,只要发现错误就会及时纠正过来。在教学期间,他创办了校刊《喔喔啼》,还让金庸当主编校勘。结果不出意料,这校刊非常成功。正由于有这样的经历,使金庸对创办报纸有了浓厚的兴趣。
因为有了以上的原因,金庸更爱读书了。
他曾经说过,他最喜欢的书是:《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三个火枪手》。《三个火枪手》是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的巨著,书里惊心动魄的故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金庸就是其中一位。
其实在当时,学校里另外一位姓傅的老师,特别欣赏金庸的文学才华,经常把自己珍藏的书借给他看,比如《小妇人》《小男儿》等。金庸不仅仔细看了,而且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见解,经常为书里的问题与哥哥们进行探讨。这也为他后来的考证历史典故打下了基础。
家遭变故,他远走异乡显才华
1936年,金庸告别了龙山小学堂。因为成绩优秀,他考进了名校嘉兴中学。这所中学,出过著名作家沈雁冰(即茅盾),文史界知名学者钱玄同等辛亥名人。他为进入这样的学校感到兴奋。
但日本侵略者打破了他平静的生活。
1937年11月5日,日军在杭州湾一带登陆。嘉兴危在旦夕。出于对师生安全的考虑,嘉兴中学决定南迁。在他们南迁的第八天,嘉兴就沦陷到日寇手里了。在到达于潜的时候,他们又听到杭州沦陷的消息。这消息无异于雪上加霜。但他们毫不气妥,最终到达丽水市碧湖镇。
在这长途跋涉的途中,金庸历经艰辛。乱世的景象,随处可见。这景象,在他日后的武侠小说里,随处可见。让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他在《碧血剑》的开头,写的战争惨相,至今还历历在目。
而更让金庸痛苦的事终于发生了:他的母亲因为染上重疾,不幸身亡。而他的父亲,为此愧疚也随之亡故了。接连的打击使他的内心蒙上了一层阴影。今后他该怎么办?他在苦苦思考着对策。
1938年,浙江省政府在碧湖镇开办了战时训练团。而金庸就是其中一员。他不仅积极参与其中,而且努力使自己成为其中最优秀一员。
在这一年七月,教育厅决定以杭州嘉兴湖州等学校为基础成立了浙江省立联合中学。金庸进入该中学的初中部。
为了更好升学,大家都挖空了心思。在这时候,金庸和两位要好的同学商议,编写了一本名叫《献给投考初中者》的书。这本书,对许多学校的课题进行疑难解答,有实际操作作用。书被丽水市一家出版社出版。没想这书初版后,在短时间就成了畅销书。这为以后他创办《明报》奠定了无比坚实的基础。
读高中后的金庸,更加意气奋发。他不仅更爱读书,更喜欢写文章了。他对唐传奇里的《虬髯客传》有了新的体验,并模仿《爱丽丝漫游记》,写了类似作品,受到许多学生欢迎。但因为这文章由于涉及影射当时的老师,差点被开除。幸亏校长极力周旋,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他最终不得已离开了碧湖中学,转到了石梁衢州中学去读书了。
在这个学校里,金庸照样笔耕不止。1941年,他就写了一篇名叫《一事能狂便少年》,在《东南日报》发表,引起轰动。
同年十二月,他又在《东南日报》发表了一篇《人比黄花瘦——读李清照词偶感》。题目虽然写评论,但背后的深意,人所共知的。1943年,《东南日报》副刊全版登出了他的六千字文章:《千人中之一人》,内容是他与副编陈向平的长谈友谊观念。金庸广征博引,自成一家之言,令人入迷。他在此期间还读了《资治通鉴》和《世界史纲》,极大开阔了他的视野。
但在1944年11月,他由于某一起事件挑战了当地学校权威,被勒令退学。这一年,他刚满二十岁。
创刊·打工·到香港
失学后的金庸,在他人介绍下,当上重庆图书馆管理员,工资不高,但对于喜爱读书的他来说,算是因祸得福。他在这里倍加努力读书,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当时重庆流行一本半月刊叫《时与潮》。销量达到两万多份。这对于陷入经济困境的人来说,是不小的诱惑。他便和几位同学商议,模仿这本杂志,以翻译外国作品为主,起名为《太平洋杂志》。这杂志在大东书局慷慨帮助下,于1945年2月面世,一经销售,反响强烈。正准备印第二期的时候,因为战火原因,这本杂志便夭折了。
不得已,他只好向图书馆辞职了。
随后,金庸在他同学的哥哥帮助下,到湘西农场打工,维持生计。在农场里,他仍旧不忘读书。他希望把中国古典文学翻译到外国去,让他们见识中文之美。他还想编译一本《牛津袖珍字典》,可惜到后来没有实施。此时,他已经有了当外交官的梦。
同一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金庸喜出望外。但是直到了第二年,他才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
当他得知《东南日报》落户上海的时候,随即与主编陈向平取得联系,当上了外勤记者。他一边做记者,一边寻找机会读大学。可惜后者因为种种原因,他未能实现。
1947年,金庸由于一篇《苏联也能制造原子弹》的文章,引起了从重庆迁到上海的《时与潮》杂志社老板邓莲溪高度重视,写信邀请他去做该杂志主编。与此同时,在他的堂哥帮助下,金庸得以到东吴大学做插班生。鱼与熊掌不能兼得。他向杂志社请了两年多的假期,于10月底到了东吴大学学习,去圆他外交官的梦。
正当他读书的时候,《大公报》一则招聘信息引起他的重视。他极其顺利通过了考试,于10月底成为该报的一员。因为战事吃紧,《大公报》报社决定到香港开辟新天地。本来报社打算另用他人的,但由于特殊原因,临时派金庸到香港接受任务。
谁知道这一去,改变了他的一生。
武侠小说大师是怎样横空出世的
刚到香港的金庸,口袋里只剩下一块钱。如果不是报社的同事及时赶到,后果不堪设想。他一边在报社做杂工,一边留心国内的招聘消息。不久,他得知中国外交部要招人的信息,便请假回国应聘,谁知碰了一鼻子的灰,只好重新回到了香港。
这一年的香港和内地一样政局不稳。他在《大公报》的日子并不好过。随后,他被调到了《新晚报》工作。这晚报休闲气息比较浓厚,对于忙碌的香港人来说,是不错的读物。金庸便在这报纸上写一些休闲文章打发时间。
在这里,他认识了影响他一生的朋友梁羽生。两人坐在一起下棋喝茶的时候,会聊起清末的武侠小说,彼此交流阅读心得。但令他们万万想不到的是,两人因此都成为了武侠小说大家。
不久,在澳门发生的一件大事,彻底改变了金庸的命运。
原来香港太极拳掌门吴公仪与白鹤拳掌门陈克夫相邀,进行决斗。地点原本放在香港本土的,但由于法律不允许,只好改到澳门了。这一消息传出,整个香港顿时沸腾起来了。
报界不甘寂寞。《新晚报》编辑找了梁羽生,让他写武侠小说。梁羽生于是写了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之作:《龙虎斗京华》。这书一出,顿时轰动了香港。武侠之风随即刮起。可惜到了1955年,梁羽生在继续写武侠小说的时候,面对强大的读者群,感到力不从心,于是想到了金庸,让他一起来写。
金庸原本只是谈谈武侠小说的,并没想写武侠小说。但在好友的盛情邀请之下,不得不写。他想到了他故乡海宁的故事。原来海宁有陈阁老之子的传说。他于是将这个传说加上了武侠故事,写出了第一本书。这就是《书剑恩仇录》。
作为金庸初试啼音之作,这书略显稚嫩,但已经可圈可点了。他能够把历史和武侠巧妙结合在一起,比较梁羽生来说,更是上了一层楼。到了写《碧血剑》的时候,他已经将结构有所突破,对人物的刻画更具备真实性。
但真正让金庸名扬海内外的是《射雕英雄传》。这部小说刚一登报,香港人就惊呼:武侠小说的大宗师已经诞生了!这部小说,不仅打破了传统武侠小说的格局,更使人物形象逼真!后来被影视翻拍最多的也是这部小说。它不仅风靡香港,甚至传播到了东南亚,以致于有了“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小说”的说法。
随后,他写了《雪山飞狐》。这是金庸备受争议的小说,也是唯一一部被翻译成英文的小说。这部小说由于有大仲马小说的影子,备受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法国驻香港总领事的称赞。
反正就是一句话说:金庸的小说影响力在日益扩大。
到了《倚天屠龙记》这本小说,金庸写得越发趁手了。他把人性复杂刻画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不管写张无忌还是谢逊,人物形象都非常立体化,不是单纯的善恶两分法。谢逊虽然树敌无数,但对张无忌疼爱有加。而在所谓的名门正派里的灭绝师太,杀人根本不眨眼。
从这本书里显示了金庸对现实世界深刻的洞察力。他使武侠小说不再是消闲读物,而是套着武侠小说壳的严肃文学,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
之后,他写的《天龙八部》,在结构上深受《水浒传》的影响,但能推陈出新,把人性中的幽暗部分和命运的无常写得十分透彻。比如说段誉,想追求王语嫣,偏偏追不到。而虚竹,明明是一位和尚,却得到公主的芳心。这样的例子枚不胜举。
当他写到唯一没有历史背景的武侠小说《笑傲江湖》的时候,不管是语言,小说技法,还是人物塑造,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主人公令狐冲潇洒超脱的形象,令人久久难忘。当他到了写《鹿鼎记》的时候,虽然写的是反武侠小说,但韦小宝这一人物出现,刺穿了社会上多少明一套暗一套的人的心思,简直使人拍案叫绝。而这两本小说,也是我最喜欢的。
爱而不得是武侠小说大师的宿命吗?
金庸的事业蒸蒸日上,但有多少人知道他的婚恋史呢?我相信知道的不多。实际上,他一共经历了三次婚姻。
第一次婚姻是在1947年,金庸还在杭州的《东南日报》工作的时候,认识了一位读者叫杜冶秋。通过她,他认识了她姐姐杜冶芬。两人一见钟情。当金庸离开《东南日报》去上海求学,并到《大公报》任职期间,两人已经步入婚姻殿堂。后来金庸被报社调到香港后,杜冶芳因为不满生活艰苦,更对金庸忙碌的生活反感,于是和他人产生了婚外情。不得已,他们两人的婚姻在匆忙中结束了。
而在第二次婚姻开始之前,金庸遇到了他的梦中情人夏梦。她的出现,使他从心情的低谷期走了出来。
夏梦从1950年在荧屏亮相以后,拍了不少片,特别是《董小宛》,惊艳了当时的影视圈。
为了接近她,金庸开始了写剧本。在1957年,他不惜离开《大公报》,到长城影视去做一个小编剧。但到后来他才明白,只有做导演才有机会和自己的梦中情人见面。上天眷顾有心人。金庸终于争取到了做导演的机会。他写的剧本《王老虎抢亲》由他本人拍成电影。而他选的女一号就是夏梦。两人经常一起聊戏。彼此都敬重对方。
可是当金庸知道夏梦已经有了家庭之后,心情到底还是有些失落的。这份失落,他都写到了他的武侠小说里去了,比如香香公主,王语嫣,任盈盈……都有夏梦的影子。他对她的爱慕之心,至死没变。
而在这期间,金庸进入了第二次婚姻。时间是1956年5月1日。结婚的对象是他在《大公报》的同事朱枚。朱枚写了一手好文章,深得金庸赏识。
两人是在互相欣赏中认识的,婚后生活还算美满。当朱枚得知金庸追求夏梦的事后,经常拿他开玩笑。玩笑归玩笑。在三年中,她为金庸生下了一子两女。生活虽然忙碌,但十分充实。而金庸创办的《明报》,经过两人的不懈努力,终于形成了气候。
可惜好景不长,两人先在工作上意见产生分歧而争吵,后在感情上有了裂痕。在这糟心事后面,更加让两人关系雪上加霜的是:他们的儿子查传侠,哥伦比亚大学大一的学生,在1976年10月为情悬梁自尽了。
由此,两人争吵的次数越来越多。金庸不得已,选择出去喝闷酒,无意间认识了酒店里的女侍应林乐怡。
相遇时间是1976年。金庸已经52岁了,而林乐怡才23岁。她的出现,令金庸感到生活还有一点期待,理由很简单:她是他读者中的骨灰级粉丝。于是,他不顾家人和朋友的反对,和朱枚离了婚,开始了第三次婚姻。这次牵手,一直到金庸离开这个世界。
说不完的金庸,写不完的故事
金庸从1955年写起《书剑恩仇录》,到1972年的封笔之作《鹿鼎记》,一共写了十四部小说。世人将这些小说,写了一副很有名的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是的。他对于武侠小说的探索做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界。而他的小说人物形象,已经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去了。
但他不满足。在他封笔之后,经常修改自己的作品。在我的手中,单单电子版显示的就有三个版本。旧版的与新版的作品,差异性很大。当然,读者自有选择。
而金庸在修改作品的同时,致力于《明报》发展。在他的努力下,曾经发表大量有独特见解的政论文章,甚至还有唐德刚撰写的民国名人口述史,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晚年的金庸还致力于香港回归的伟大事业。他曾经和香港代表团一起到北京,受到邓小平主席的亲切接见。
邓小平主席对金庸说,他平时在家休息的时候,喜欢看金庸写的武侠小说,并对他写的武侠人物给予了高度评价。
金庸为此感到非常高兴。
与此同时,在大陆最早将金庸的作品从民间搬到文学殿堂的是北大教授严家炎。他这一举动,引起当时的社会引起了轰动。一般人认为武侠小说是类型小说,上不了厅堂的。但后来事态平息下来后,大家发现金庸的作品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远远超过一般作家。
随后出来研究金庸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比如北大才子孔庆东,学者陈墨等。渐渐地,关于他的传记也在图书市场上出现了,有名一点的像傅国涌写的《金庸传》,对他的生平进行详细描写。而后还出现了上官圣泓的《金庸传》,孙宜学的《造侠者金庸》等书。最后是研究金庸小说的人越来越多,竟形成了一门学问:“金学”。这也是因为金庸小说的魅力所在。
村上春树曾经说过,文学经典最起码要经过三十年的时间考验。时至今日,已经过了五十年,武侠小说虽然式微,但金庸的武侠小说仍旧有人提起。这不是经典是什么?
关于金庸的话题,我相信,不是这篇短文能说完的,也许,永远说不完。致敬金庸,因为他带给我不一样的文学世界!
作者:毛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