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主意是临时想起的。
因为浏览完这一章节,我开始梳理有哪些问题可以进行分享。问题还没有想好,突然想起:可以把这个问题抛给读友们,我们每个人都拎两个问题出来,思维的宽度和深度是不是就多了一些呢?因为每次都固定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一是问题的精准性不够,二是对问题的理解度也会是有偏颇的。最主要的是那问题不是“我”想要回答的问题。
读友们热烈回应,一会儿,黑板上就写满了问题。
将这些问题写下来,回答一两句表达我的思考吧。
Q:如何平衡班级中两级分化的两类人?
A:以前我也喜欢说“两级分化”,大多都是以成绩来分的。而现在我几乎不会用成绩来区分学生,我要分类的标准可能就是品行,虽然孩子们的品行还在塑造期,但他们带着明显的环境成长气息,尤其是家庭环境。我想得更多的是我要如何调整我自己,我要用哪些智慧与招数去和他们相处,能够帮助他们成长,且帮助的痕迹还不那么明显。
Q:如何帮助优秀学生突破自我设限?
A:这个问题通过出题老师的解释,我们明白这题的意思就是如何对待那些自我感觉非常好其实他并没有那么好的学生。这一点呢,有些时候是一种优点,有自信心,虽然可能有些盲目,但不会轻易打垮。当然,班里肯定是有孩子有这方面的认知,但随着年级的升高,他自己优秀与否,是心知肚明的。我们班也有几个孩子比较自满,但有几个孩子是在外面的培训班已经形成了一些好的气候,已经经历了好些选拨场合,强中更有强中手,现在都变得比较低调。也许是,经历多了,才有“低头叶”。
Q:信息化的今天,我们教给学生什么?
A:这个问题是一个大问题,老师教学生做人与求知,教方法和思考,不管是不是信息化,我都会这么觉得。当然,如果能借助信息化,提高效率,也是如今老师必备的信息素养。
Q:师生关系的核心和路径。
A:还是那句话:赢得学生,而不是赢了学生。任何时候都和学生处于同一频道,同一感受,同一角色,拥有儿童立场。路径呢?有很多种。聊天,写信,课上课下,吃饭,运动都可以。
Q:联系“天性与培育”的观点,谈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A:这句话是被老师诟病最多的一句话,把老师的能力想象得实在太大。换个角度来说的话,一个老师并不能教好所有的学生,这是真的。你得承认,有个别确实和老师没有缘分的学生,是需要退后一步的。
Q:如何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参与课堂学习?
A:这是我提的问题。问题朝向自己,而不是去指责抱怨学生,这是一个成熟老师应该有的心态。所以,现在的我总在尝试一些新的花样,并且不断表扬,不断激励,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课堂来。
Q:如何评估儿童的发展?
A:这也是我提的问题。也许,我想表达的是对于孩子的评价。有些学生的评价,真的不要贴那些负面的标签,一定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才是为师之道。
Q:如何培养能让学生更好地合作?
A:我们都得出统一的结论:生活中需要合作的多,但教学中需要合作的少。需要我们去挖掘这些小合作的内容。
Q:谈谈学生的“善”与“恶”。
A:以前我也认为学生有“恶”,还会冠上一个“人性的恶”。现在,我看见这些我认为的“恶”,我会去想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恶”,去看他的环境,看他的父母,对他多一份体谅。
Q:如何调动懒孩子的积极性?
A:四色性格的孩子,导师都曾讲到过。红色孩子用评价激励,物质的和精神的都需要,绿色孩子用团队捆绑评价。黄色孩子和蓝色孩子,我忘记了。
Q:你观察学生的哪些方面?
A:在我看来,学生的方方面面都要观察。最重要的观察学生的情绪,学生的精神状态。
Q:天性与培育中,是否过于看重努力的作用。
A:我是一个很看重努力的作用的人。因为天生的,命定的我们管不着,唯一可以掌握的是可以用努力去争取的。
Q:教师了解并帮助学生进步的能力有哪些?
A:可能更重要的是老师能够找到学生进步成长的那根弦,找到那股动力。
Q:师生关系的“远”与“近”如何平衡?
A:这有个相对关系,地理距离上的远,还是心里距离的远,需要我们去审视。还是那句“赢得学生”,心里距离近,就可以了。
Q:课上,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可行吗?
A:这个平等,也只能是机会上的平等,也只能是相对的平等,其他,并不可行。
Q:全班所有学生的兴趣如何做到都照顾到?
A:想得太多了,会让自己受伤。孩子的兴趣都不一样,有人喜欢语文,有人喜欢数学,有人喜欢其他学科,在喜欢同学科的孩子中也有不一样的喜欢点。所以,我们需要衡量的是一些底线问题,如果能够保底,也算ok。
这些蜻蜓点水式的回答,也只是将问题在脑袋里过了一遍。更多的是,要去对照书,再结合自己的感悟来回答,每个问题都可以写成一篇长文。
这种你问我答的读书会,还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