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2月2日。
早上刷公众号,有个关注了许久的公众号又在贩卖读书焦虑,可惜字里行间还是没有摆脱学生时代背会考试标准答案的刷题型思考,不得不感叹:还是草根。
成功路上,离不开贵人相助、高人指路、小人刺激。单纯的为努力而努力,极大可能会很难摆脱失败者的囚笼。就像这个公众号的老师,坚持读书很多年,仍然没有掌握好世界观的宏大,即没有摆脱学生时代的看世界的视角,一味的强调读书如之何,可惜自己始终没有拿出硬核的成绩单来印证,这样的苍白无力感毫无疑问无法使人信服。
关注了多年的公众号,可惜其行文还是没有摆脱网红的外衣,当然也就谈不上进阶了。普通人想要努力是一回事,努力有多大的效果又是另一回事了。千万不要笼统而错误地想当然,以为读书了就能摆脱平庸,试看中华上下五千年,通过读书摆脱平庸的又有几人?学习倘若没有方向加持,人容易“落草为寇”,成为一个努力的草根而已。这么说似乎伤透了很多人的心,很残酷的事实就是如此,不由分说。
这些年,身心灵的教育不胫而走,致使很多人陷入了新的盲区:只要上课,只要花钱学习,就可以逆天改命。这里不排斥有民间高人真有绝活,可以帮助民众认识自己进而改变自己,情绪模式上的觉醒也许可以改变你以往的生活情境,使你更深层次地意识到自己的局限,甚至是缺陷,不过这与根本意义上的逆天改命并不是一回事。谁也不能妄想付出一点就能脱胎换骨!
世俗意义上,读书人更是上进的代表,愿意付出努力来提升自己,这固然重要。但是,若对成长型思维模式一味地贯彻,会让你无意识地沉浸在自我感动里,无法超然。所以,我们要知道成长型思维只是成功思维的一个配套,绝非简单地以为一直成长就是最好,倘若没有实现一个又一个的阶段性目标,一直在路上也是不值得推崇的。应该这样说,成长很重要,成功也很重要,没有以成功为前提的成长终究无法抵达目的地,这也算不得什么值得骄傲的事了。
今年春节,deepseek火了,有网友戏谑张雪峰被人抢了饭碗。我
也是第一次意识到,人工智能离我们这么近。有人预测以后的教育必定会触诸与AI的技术融合,对此,我有不一样的看法。愚以为,教育是一门古老的行业,时下的技术融合并不能直接是教育提升档次,真正意义上的核心素养不可能通过机器与技术来实现。杨绛说,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人本身。教育的制高点是人,是人的素养。还有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影响看不见摸不着,却是客观地存在。优秀的教师,绝非AI般总能给你以答案。而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他总能以其特有的高度和深度,让你勇毅前行,攀登一座又一座的高山。
读书,不是为了努力而努力,而是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任何时代的教育,人的发展都是核心要义。那么,我们得扛起大旗,因为新时代的教师想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是那奔腾的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