懵懵懂懂误打误撞地进入了一个线上的读书群,却得到了无比震撼地收获。
这些年除了懒散就是堕落,新生代中有名望的作家根本一概不知,今天做客分享者是位看了她的有关介绍能确定是真正的作家——计文君
她口中的《红楼梦》刷新了一些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人之前的认知。
计老师说:
小说被经典推上王座,但小说并非与现实做竞争,而是与人性的可能性竞争,红楼梦即是如此。
在被认为是阐释过度的今天,《红楼梦》显然是刻板印象的集中营,还存在解读的可能性吗?一个具体的例子是,关于林黛玉的笑,在统计学上远远比哭的文本描述要多。 脱离对黛玉的刻板印象,林妹妹是和凤姐一样爱笑爱闹的人,这是贾府上下的常识,上至贾母下至周瑞家的。
黛玉并非郁郁寡欢,但她的眼泪确实多。在一种文化传统中,哭是强烈的负面情绪表达,是情绪管理失败的表现,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观念塑造。尤其是,女性在这样的文化和社会情境中,哭被认为是”脸色“的一种表达,是存在具体场所、时间、情境的限制的。但在大观园中,黛玉显然拥有哭的自由,拥有情绪自由。被呵护娇宠和寄人篱下构成了黛玉两种存在状态。某种意义上,孤苦伶仃是一种情感上的主观设定。黛玉的在大观园中的”作“也是充满表达情感的诉求,是在亲密关系中的普遍性。
………………
凡此种种或是深剖或是别往的解读,都让我们对红楼有了另一种看法和理解。
感觉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