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小英雄雨来》一课的第一课时。
导入、介绍作者、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一切都是按照第一课时应有的模样走着。
当学生认读到生字表上“哩”这个字时,我的心像被蜂蜇了一下似的,头脑立刻浮现出那一幕:中级答辩考场上,我抽到了三年级下册《漏》这一课,这一册我从未教过,而这一册的最后两单元也是我在这次复习备考中没来得及备的,就像抽奖中大彩一样,我中奖了这么一个没有任何准备也非常不熟悉的课。怎么办?按照之前预设的方案,我总结了一套第一课时的上法,并自认为应付下答辩是绝对有水准的。
比如怎样指导书写生字?要挑出有代表性的生字,如笔画多或笔画少或结构复杂的,一“看”即观察它们在田字格的占位,二“描”即要在生字表上多描红两遍,三“写”即根据描红再写两个,四“对照”即自己写的要与书上的在一起比对,也就是要再进行二次观察,五“修正”即对于写得不对的要进行改正。
再比如怎样讲多音字?除了讲它的读音,组上词,还要把文中出现的相关句子呈现出来,让学生带入情境中有感情地读一读,另外的读音在文中没有情境的,教师要创造情境也可师生配合去创造情境读一读,总之最后的落脚点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判断什么情境下读什么音,常用的方法是:据义定音。
可那次答辩就是在多音字上翻了车!当我决定展示多音字的教法时,我扫了两眼选了自己熟悉的“旋”字。在慌乱的考场上,在场外等候的那刹那,我忽然发现本课还有一个多音字“哩”,它除了轻声,还有什么读音?我真想赶紧找找度娘查看一下呀,无奈度娘不在身边。来不及多想上场了!
讲课环节一切都很顺利,很快评委老师叫了“停!”进入答辩环节。第一道题目:本课还有一个多音字是什么?我惊的差点眼珠要掉下来。还好,临上场发现了它。我自信而清晰地回答:“哩。”“刚才为什么不讲?”评委老师继续追问。“我该怎么回答?”我的心一阵狂跳,平抚下来,我说:“刚才我太紧张了,忘了讲这一个。”妥妥地扯谎子!其实我的左脑在想:“我不会啊!我不知道除了轻声,它还有什么读音呀。怎么讲,这怎么讲嘛!”我的右脑在想:“老天爷呀,老师您可千万别说,请你现在补充讲下,好吗?”评委老师迟疑了下,我感觉空气要凝固,还好她终于放过了我,开始问下一道题目。
冲出考场,我做的第一件事你猜是什么呢?对!当然是找我最喜欢的度娘。我立即查了“哩”的读音,在字典里“哩”有三种读音,第一种是轻声,当助词,可组词为劈哩啪啦。第二种是一声,可组词为哩哩啦啦,表示零碎或断断续续的样子。第三种读音是三声,表示英制长度单位用字。
我心想:“哩”呀“哩”,你可差点让我立那儿下不来!以后说啥不打这无准备之仗,运气差了说不定被“毙”了呢!
今天这节课又见“哩”,你们猜,我记住了吗?我能讲下来吗?答案是,依然讲不下来!啊哈哈,时间长竟然又忘了,但这次很笃定的知道是三种读音。具体另外两种依然是忘、忘、忘!更不要说什么语境了!哈哈!忘性大的魏老师!不长记性的魏老师哟!
这个“哩”的梗,估计到退休都还记着吧!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