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弹指一挥间,70年在历史长河中仅是一瞬间。我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走过70年的光辉岁月,她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满目苍夷、百废待兴,到如今世界瞩目、日渐富庶强大,她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坚定地勇往直前,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困难重重,她始终一步一个脚印,一路风雨兼程。她通过70年的不断发展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和卓越的进步历程。我自豪,我是中国人!我骄傲,为我的祖国在各个方面取得的成绩而感到光荣!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的浴火重生,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新征程。70年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回望历史,我们看到的是一条中华民族从独立到富强的复兴之路,是中国人民改天换地创造人间奇迹的辉煌之路。今天,我们行进在新时代,承载着历史的荣光,肩负着未来的希望。
70年,我们国家创造了经济发展的伟大奇迹。这个伟大奇迹,植根于新中国前30年艰苦卓绝的探索,得益于40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抉择。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不长的时间里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我们自强不息,始终保持均速的发展进程;我们独立自主,在许多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1978年我们国家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我们的政策是对内改革、完善,对外逐渐全方位的开放,充分释放了中国经济的活力,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罕见的中国速度。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比1952年增长175倍,年均增长8.1%,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900309亿元,经济总量首次站上90万亿元的历史新台阶,稳居世界第二位。我国财政实力由弱变强,外汇储备大幅增加。1951年至2018年,全国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5%,其中1979年至2018年年均增长13.6%,为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2018年末,外汇储备余额为30727亿美元,连续13年稳居世界第一。我们大幅度提高了国家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我们国家在经济发面的发展和变化主要表现在: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三次产业发展趋于均衡,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的产业基础十分薄弱,工业技术水平落后,仅能制造一般吃穿用等生活用品。1952年,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0.5%,吸纳了83.5%的就业人口。今天,我国产业结构发生深刻调整。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三次产业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服务业占比大幅提高,发挥了经济增长“稳定器”作用。
需求结构持续改善 三驾马车协同发力 新中国成立之初,居民消费受限,投资资金匮乏,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一般消费拉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投资和出口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近年来,我国积极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着力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性作用,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需求结构逐步合理化。消费稳居增长第一引擎。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也在稳步提升,大家的购买力日渐旺盛,体现出了多方面的需求。
区域结构更加协调 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我国区域发展差距在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特征,总的看,当前区域发展差距明显小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同时也比二十年前明显缩小。1952年,我国工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东北,2018年,中部和西部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从1952年的12.6%、13.6%提升至22.5%和17.8%。
积极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推进新型城镇化,优化区域发展新格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现在的农村,已经在逐步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收入在逐年提高,随着农村科技人才的不断引进,农业科技示范园的效果显现出来,农业的特色产业、绿色产业快速发展。
居民收入分配兼顾公平和效率,实现了由平均分配向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转变。改革开放前,城乡居民收入来源单一,城镇居民依靠工资,农村居民依靠工分。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收入大幅增长。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财产净收入占比为10.3%,工资性收入占比为60.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41.0%。2018年上海、北京人均可支配收入遥遥领先,位列我国前两位,分别为64183元和62361元。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人均可支配收入也是重要的考核指标之一。
我们在经济方面取得的辉煌成绩,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全国14亿人民通过不懈努力奋斗出来的,创造出了一个个的中国奇迹。70年风雨兼程,70年华丽转身,相信通过不断的发展,我们国家会变得越来越好,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举足轻重!祝福祖国的未来更加美好!腾飞吧,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