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凯平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国际积极心理学会中国理事
阴谋论是什么?
阴谋论通常暗指事件的公开解释为故意欺骗,而背后有集团操纵事态的发展及结果,以到达该集团损人利己的目的。
而且此类特别解释还会进一步驳斥那些广为接受的解释,认为那些是阴谋策划者的掩饰。
阴谋论的三个特点为“损人利己”、“故意欺骗”,“合谋操纵”,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才能算一个阴谋论观点。
传播阴谋的底层动因
假设我们的老祖宗有两种人:一种人,凡事都要搞个明白才行动;另一种人,很容易轻信一件事。那前一种人,早就被野兽吃掉了,没有后代留下来。而我们现代人,其实都是后一种人,也就是那些“轻易就相信一件事”的老祖宗的后代。
阴谋论的引导者、带头人往往是出于个人或者政治目的,如金钱、地位、影响或者虚荣心。为什么那些特别善良、无其他私人利益的人也会相信并传播这些阴谋理论呢?
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出于两种驱动:
一致性:希望一切事物按照我们的信仰、理念、经验和预期来行动。如果与我们自身的预期不同,我们也要改变外在的证据来使他符合我们的内在期望。
控制感:我们不希望自己在现实面前无能为力,需要找到某种自己能够理解、控制、描述和解释、预测的可能性。
人们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事物,就会从自己的经验范围来拼凑出自己能接受的线索,并给与合理的解释。这种主观的解读通过现代媒体发布出来,很快就会得到迅速的传播,这些看起来有理有据、合情合理的解释,消除类人们对于现实信息缺失的不安。
对许多人来说,知道现实中发生的事件的秘密显然比一无所知要好的多。
阴谋论永远有市场
在真实现象揭晓之后,阴谋论依然不会消失。因为只要真实的复杂性超出了一些人的理解能力,阴谋论就永远有市场存在。这种信念固执,会如同思想钢印一样,经久不衰。
所有讲阴谋论的人都是思想上很懒的人,或者学术能力很差。你做不到、不明白或无法解释时,就去找阴谋。这就是“阴谋论”产生的心理基础:一种无奈感、受挫折感和愤怒感。归根到底,阴谋从来不是解释别人,从来都是说服自己。
要让阴谋论者改变自己的理念很难,因为没有道理可讲,他们的信念太坚定了。
只要真相的复杂性超出了一些人的理解能力,阴谋论就永远有市场。对许多人来说,知道一个哪怕是偏颇的解释,也比一无所知要好得多。
相信谁?
第一,看信息源头。比如,一个重大新闻,如果是正规通讯社和大机构发的,倾向于信。如果是一个养生文鸡汤文的微信公众号发的,倾向于不信。
第二,看传播者的情感浓度。一篇文章可信不可信,就看里面感叹号的数量。感叹号越多,就越不可信。
第三,交叉认证。一个重大新闻,是来自于单一的信息源头,还是多样化的信息源头。如果信息源多,就倾向于相信。
和本能作战
面对环境的不确定性,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摸索出了三个方法来应对——轻信、控制感和一致性。
这套办法,是人类能够存活至今的强大武器。换句话说,只要真相的复杂性超出了人类的理解能力,这套古老武器就会被启用,阴谋论就永远有市场。
现代化对我们的最大挑战就是——如果我们继续按照进化形成的本能来生活,那我们就无法适应现代化。在老祖宗那里越好用的东西,往往也越是我们这代人要抛弃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