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个问答平台上,有一个很火的问题:“读了很多书,但是都忘了,读书的意义在哪里?”
众多高赞答案从记忆、心理、效用等方面做了详细的分析,但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很久以前,一对爷孙在河边聊天。
孙子天真地歪着头问:“爷爷,我看您每天都读那本厚厚的《圣经》,您记得住多少呀?反正都会忘记,为什么还看?”
爷爷慈爱地望着孙子,说:“乖孩子,去把装煤的篮子拿来。”
孙子很疑惑,但还是拿来了脏兮兮的满是煤渣的竹篮。
爷爷又发话了:“拿这个篮子去河里打点水上来。”
孙子更加疑惑了,但也还是照做了。
很明显,竹篮是没办法装水的。
孙子气恼地跑回来:“爷爷,您到底要我干什么!”
爷爷说:“你再去试试。”
就这样反复多次,孙子也没能打来水。
爷爷这才笑着对孙子说:“孩子,你再看看竹篮,还是之前的竹篮吗?”
孙子愣住了:之前满是煤渣的竹篮,因为多次受到清水的洗刷,已经焕然一新。
爷爷这才说到:“读书的过程就像是用这个篮子打水,虽然清水都从缝隙中流走了,表面上看我们什么都没得到,但在不知不觉中,人的心灵就像这竹篮一样已经被净化得澄澈明亮。这就是读书的意义。”
王小波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成无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
而今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快餐时代”,大多数人急着赚钱、急着成名、急着聚会应酬,早已没有耐心去读完一本书,去寻找独属于自己内心的一份静谧。
然而人间有味是清欢,世上最有趣也最能让人找回自己的,恰恰是那些清淡平常、看似无用之事。
读书,或许不会让你行大运、发大财,却能教你收余恨、免娇嗔、且自新、改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