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个同学提问的原因,我们来聊聊内卷。
内卷这个词爆火也就在去年,在这之前,“内卷”这种状态存在但是这个词汇还没有产生,我第一次接触“内卷”之类的概念是来自高中历史老师的公众号“隐蔽的历史”(这也算打个小广告吧,虽然老师现在很久都没有更新了)。
历史老师用的词叫做“剧场效应”——这应该比内卷更生动形象。
以下内容摘自公众号“隐秘的历史”《从坐着看戏到站着看戏-兼谈教育现状--“剧场效应”下的教育僵局》
“一个剧场,大家都在看戏。每个人都有座位,大家都能看到演员的演出。忽然,有一个观众站起来看戏(可能是为了看的更清楚,也可能因为身高较矮),周围的人劝他坐下,他置若罔闻,求助剧场管理员,管理员却不在岗位。于是,周围的人为了看到演出,也被迫站起来看戏。最后全场的观众都从坐着看戏变成了站着看戏。
有什么区别吗?
先站起来看戏的人在短时间内看的更清楚了,等到大家都站起来了,所有人看的效果和原来几乎相同。
只是,所有人都成了站着看戏,所有人都更累了。
所有人,比原来付出了更多的体力成本,得到了和原来一样的(甚至更差)观剧效果。
更悲剧的是,虽然大家都更累了,但不会有任何人选择坐下来看戏。
因为,谁选择坐下来,谁就啥也看不到。
相反,还会有人开始站在椅子上看戏,引发更多的人也站在椅子上看戏。
于是,一种空前的奇观出现了,某处的椅子不是用来坐的,而是用来站的。
结果,破坏秩序的人没有得到持久的收益,而遵守秩序的人则是受害者。
表面上,要怪那个破坏秩序,先站起来的观众,是他,首先破坏了秩序。
实际上,真正的责任人,应该是剧场的管理员,毕竟,他是秩序维护者。”
“剧场效应”已经把内卷说的很清楚了,因为大家都想更好的“看戏”,所以每个人都要站得更高,如此恶性循环还能继续下去,内卷一步一步加剧,为了获得同样的结果,却需要我们更累,或者更痛苦。
这篇文章发布于2017年11月,不愧是历史老师,还是很敏锐的,早早地发现了这个问题。
故事里其实给出了“剧场效应”或叫内卷的原因,总结下来应该有三个:
剧场管理员不作为,
剧场的座位还是不够平衡,不能保证每个座位都有最好的观剧体验,
每个观众都想更好地看剧。
那么解决方法也就呼之欲出了:相关部门加强监管,等待资源的富足,或是我们都更消沉一点,都不那么想去“看剧”。
监管这种空话其实很难实现,老师的推文针对的其实是衡水模式这种极度压榨学生的体系,但放到社会的大环境中这种模式真的能被打压吗?很难很难,内卷和努力本来就很难区分,努力到什么程度是正常的努力,努力到什么程度就算内卷了?如果直接监管,会不会在全社会形成一种颓废的态度?教育行业监管还尚可,放到全社会根本无从谈起。
至于资源的富足,这更是不可期待,人类社会发展了这么多年,消除不平等的影子都没有,一旦有不平等,就会有人想争夺,争夺的人多了,自然就是我们所说的“内卷”。真要苦苦地等,又要等到何时呢?
其实内卷说到底,只是每个人都不想承认自己是个废物罢了。许多老师说高考是一场分级考试,筛选出不同的学生进入不同的学校。但除了进入顶尖学校顶尖专业的少部分同学外,其他人谁能忍受自己比别人低级呢?甚至在顶尖学校顶尖专业的这些同学还在焦虑,害怕自己研究生没有好学校,害怕自己找不到好工作。
积极向上其实是一种好的社会风气,但当大家都被奋斗洗了脑,每个人都拼命地争夺,拼命地去找更好的,“内卷”也就不可阻挡地来了。
所以对付“内卷”,可能躺平才是唯一的正途,不过不用想也知道,让所有人都躺平,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甚至都“认命”,这又怎么可能呢?就算对于自己来说,有的时候因为焦虑,也不得不陷入内卷的状态。内卷好像是当代年轻人的必修课。
但我们还是都想体会小确幸,都想快乐一点的吧,没有人想被内卷扼杀感情。
昨天和一个学长聊天,他说:“咱们是最苦的一代人了,上一代的人口红利刚刚吃完,下一代丰富的资源条件我们还没享受到,不过只要卷过这一代,下一代就不用卷了。”
但也可能是另外一种情况,还没有等到资源富足,我们就都先不想努力,都当佛系青年了。
是啊,资源富足和躺平哪个会先来临呢?
更多文章请关注公众号[岁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