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杂忆

      最爱的还是云南的蓝天和白云。这十余年间,我曾去过云南6次,而且每次都是冬天或春天去的。云南总是暖暖的天气,阳光明媚,云彩低垂。每到冬季,遇到北方的雾霾天气时,我不禁想起行走在云南的那些日子。

                                                                                                        昆明

      昆明是一个温和的城市。温暖的阳光下,到处都是花草。街上的行人和路上行驶的车辆都显得那么从容,一点都不拥挤。大街小巷也不见风,即使是冬季,也温暖如春。昆明更是一座英雄的城市,这里人才辈出,演绎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故事。2003年初春,我第一次到昆明时,大清早就徒步来到翠湖公园对面的讲武堂。这里绿树成荫,碧波荡漾,不时有红嘴鸥飞来,感受到昆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幕。凭吊讲武堂主要是因为朱德。朱德是我最崇拜的民族英雄之一。我在孩提时代就晓得朱德早年毕业于云南讲武堂。在我眼中云南讲武堂是一个神秘的地方。

      讲武堂大门坐西面东,主体建筑为二层半圆型的长条状椭圆形楼房,在操场对面长长排列着,清一色的黄,黄色奔放热烈。操场上依旧是原来的土场地,南面厕所的蹲坑还是长长的一排。楼内的一至二层仍然保持原样,一楼是教室,并陈列着许多当年的文物;二楼是当年学员的宿舍,朱德的床铺仍按老样子摆放着。讲武堂的师资力量雄厚,如蔡鳄、李根源、罗佩金、杨杰等都相继担任过总务、校务和教官。学员中的朱德和后来的学弟叶剑英等更是赫赫有名。当然整个讲武堂以朱德为殊荣。朱德出身佃农,于上世纪的1909年由四川仪陇徒步千里来到昆明报考云南讲武堂,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朱德的传奇经历大多出自于他的前半生,尤其是在云南和四川的这十余年间,包括后来的井冈山和瑞金的革命生涯。他在四川泸州指挥的棉花坡战役,以及南昌起义后率残部发动指挥的湘南起义,直至1928年春天带领一万余名工农革命军奔上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缔造了朱毛红军。中国红色革命的历史,离不开朱德,离不开这位“红军之父”。

      从讲武堂出来,已经是中午十二点多了。即至不远处的翠湖南路的石屏会馆用午餐。这家饭店隐蔽在胡同里,依山傍水,坐南朝北,居高临下,饭店建筑古色古香,白墙黒瓦,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石屏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至今两百多年历史。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由当时石屏在昆明的行商者和学生倡议,石屏在昆明同乡会发动社会各界人士集谷捐资,由云南唯一状元袁嘉谷先生和知名人士张芷江先生直接织组重建,主要目的是照顾石屏在昆明读书的无住房学生和旅游、行商之人住宿及商贸集会。石屏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州西北部。石屏烹饪技艺在云南颇有代表性。这家会馆的滇菜在昆明有一定影响。我是经过几番打问才找到的。

      石屏会馆为一进三院,四合五天开,二层土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布局严谨,院落之间连接紧密,二层院与院之间采用“走马转角楼”的形式,整个建筑厅堂高大,装饰考究,尤其是雕刻部分玲珑剔透,线条流畅,刀工精细,形象生动,雕花格子门、窗均为贴金,图案亮丽,显现出石屏独特的艺术内涵及历史文化渊源。

      会馆内石桌、石凳、绿藤、古树,显得格外清幽。馆内保存有林则徐所题的“三岛淳风”牌匾,门柱上悬挂着袁嘉谷所书的“云根文采”楹联;墙上的许多名人字画,使会馆增添了几许高雅的文化气息。在这样一个历史悠久古色古香的老宅里,居然还可以品尝地道的云南美食,我已经有些醉意了。

      我点了干巴条、龙穿风翅、石屏剪魚、石屏豆腐。石屏菜重油,重火候,酸甜苦辣,尤其酸味略出头。石屏豆腐大约是滇菜中的代表了,口感诱人,回味无穷。要了一壶纯松子酒,这酒甘冽醇厚。

      昆明五华区宝善街建新园的小吃更让我着迷。我第一次来昆明时无意中发现了宝善街的建新园。这是专门制作以米线为主的百年老店。当我在建新园品尝完过桥米线后,发现许多当地人都为吃一碗酱米线而排队。次日中午我又来到建新园,专门来吃这一碗5元钱的酱米线。这酱米线就是干拌,过水后盛在碗里,浇上肉臊子即可。看似简单,吃起来却又香又筋道。我原以为新疆的拉条子,甘肃的牛肉面干拌,陕西的棍棍面可以干吃,而且都是圆棍状的,想不到在昆明这米线居然也是圆棍状的,而且也是可以干拌的。酱米线的味道似乎更适合于我的口味。新疆的拉条子十几元钱一碗,吃起来过瘾,但是因为数量大,往往饭后让人感觉过饱,甚至到了晚上都没有食欲。而这建新园的酱米线,一碗大约就是二三两,吃完后也只是六七成的感觉,让人老惦记着那一口。

      打那以后,我每到昆明就住在宝善街附近的旅店里,就为了建新园的酱米线。有一年我与妻子来昆明小住时,我每天中午都要拉上她来宝善街的建新园吃饭。她第一次勉强吃完了一碗酱米线,第二天改吃过桥米线,过桥米线也只吃了一半。第三日中午再至建新园时,她干脆连店门都不进了,在外面等候我。我则是津津乐道,又美滋滋地吃碗酱米线。然后陪她去一家菜馆,她吃米饭炒菜对口。

      我对滇南滇北的小吃委实有些偏爱。2011年的腊月三十,我与妻子游完越南北方后由河口往昆明返回的途中,经过通海县城时,路边盛开的油菜花和在街巷上凉晒的萝卜干,成为一道迷人的风景。我知道通海的萝卜闻名整个滇南。当大巴车在一家商店门前停车时,我赶紧在菜摊上买一只大萝卜。通海萝卜水分大,脆甜可口,可以当水果吃。中午时分到蒙自市区时,大巴车停在了一家经营过桥米线饭店的门口,让游客到饭店用餐。我十分惬意。因为蒙自既是红河州州府所在地,又是米线的发源地。妻子来碗卤鸡米线,我来碗鳝鱼米线。味道很正经,餐后让人的肠胃里感觉还差几分。这家饭店经营的米线种类繁多,还有豆花米线、小锅米线、红米线等,当然吃过桥米线的顾客最多。这云南的米线似乎是专为我做的,无论是干的或麻辣汤味的,我都喜欢。

      大年三十,由河口到昆明城区已经是下午五点多了。昆明市区空空荡荡,人们都忙着回家吃年夜饭了。为找寻一家餐馆,我们沿着宝善街行行复行行,饭馆和酒店都爆满,人家都是提前预订好的。我们走了几条街道,最后终于在南屏街寻找到了地方。正好有一家人打电话过来,说他们临时有变化,不能来了。我们这才进入吵闹的大厅里,坐在一张大圆桌旁,点了二素二荤四道菜。妻子吃菜吃米饭,我则开心地喝一瓶小荞酒。云南泸西出产的小荞酒尽管名不见经传,但醇厚甘爽。妻子埋怨我,说以后过年再不陪我出来了,大年三十在街上到处找饭馆,活像个没有家园的人。她絮叨着,我喝我的除夕酒。在家里过年吃年夜饭,看春晚,这老一套,我早腻歪了。过年十几天,亲朋好友你来我往,觥筹交错,大鱼大肉,体重增加几公斤。在外过年,省去了许多繁文缛节,游山玩水,还有胃口,身体健康,何乐不为。

      四季如春的昆明,到处都是踏春寻梦的地方。滇池上空盘旋着上万只红嘴鸥,前来喂食和观景的人乐此不疲,成了滇池的一道风景线。滇池又名昆明湖,是滇中高原上的一个断层陷落湖,有“五百里滇池”之称。滇池四面群山环绕,东有金马山,西有碧鸡山,北有蛇山,南有白鹤山。昆明湖大观楼上的一副长达180字的对联颇有点名气,作者孙𩬅,祖籍陕西三原,康熙乾隆年间人。

      昆明湖旁的西山,是昆明的主要名胜。西山东依滇池,山上的小石林使许多游人前来观赏。半山上的石洞由早期道人凿开,石壁上还留有许多墨迹,为西山最大看点。

      位于昆明北郊龙泉山五老峰脚下的黑龙潭和植物园,也是人气爆棚的地方。黑龙潭游人如织,公园正在举办梅花节。春光明媚,梅花香妍,但大部分梅花尚未绽放出花朵。黑龙潭有深浅两个池,明净如镜,两池中间有一石桥。深池即为黑龙潭,又名清水潭,呈圆形,四周砌石堤,面积大约有半亩地,水深不见底,清澈的泉水由潭底涌出;浅池位于深潭的东北面,泉水水色微黄,称浑水潭,面积大约一亩地,水位较浅。清浑两泉仅相隔一二米,水色迥异,一清一浑,似陕西泾河与渭河交汇处的“泾渭分明”。两泉水面相连,两泉的鱼却互不越潭,形成“两水相接,鱼不往来”的奇妙景观。

      植物园里的山茶花正开得艳丽。山茶花被列为云南八大名花之首,为昆明市市花。昆明植物园是一个以引种云南名贵花卉、云南中草药、云南重要树木和云南珍稀濒危植物为主要内容的活植物收集园。在五颜六色的鲜花丛中,愉悦其身心,放松心情,呼吸新鲜氧气。此时的北方正天寒地冻,街头上一片凋零。但只身于植物园里,我不经意间默诵起唐代诗人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名句来。

      昆明的公交车方便快捷,车次多,票价一元,站台干净整洁。

      值得一提的是,昆明街道上多有盲人按摩师。我的颈椎不好,每次来昆明都在街上找盲人按摩。他们手法娴熟,每次半小时,只收十元钱,但效果很好。

                                                             

                                                                                                          大理

      大理的出名大约是电影《阿诗玛》。当我走近大理古城大门的时候,低矮的云朵轻柔地悬挂在城墙上,一种轻飘飘的感觉,这似乎是一座天外飞来的古城。进入城门,一条石板路由南向北延伸,东西两旁的明清老店密密麻麻,尽管许多店铺已经斑驳,有的甚至已经年久失修,但岁月的痕迹才是地道的原汁原味。游人挤满了古街,街上都是水果和小吃店,也有一些卖小玩意的老店。大理的苹果绝对的好吃,买了几个,用小刀削皮后品尝。苹果又脆又甜。

        “大理三月好风光,蝴蝶泉边好梳妆”,每当听到这优美动人的歌声,就会使人想起苍山脚下、洱海之滨的大理白族“三月街”。这古老的街头上似乎就是“三月街”,到处都充满着生机。白族人的脸上露着微笑,集市上一副悠闲自在的样子,日子显得格外红火。

      从古城出来,又至洱海。洱海位于大理古城的东侧。远远看过去,洱海清澈,湖面上一片蔚蓝,宛如一块无暇的玉石,让人感觉来到圣地。洱海是一条高原淡水湖泊,南有弥洱河等注入,西纳苍山十八溪水,东汇波罗江、挖色河,南面的西洱河是惟一出海门,经漾濞江绕入澜沧江。洱海东西沿岸多崖壁,北西南三面为沙洲。

      一路上的白族民居建筑格外引人注目。素净、精致、庄重、整齐就是白族民居的全部。素净是清一色的白墙青瓦,精致是它门窗上奇妙的木雕艺术,庄重、整齐是它规则有序的建筑方式。“三房一照壁”是白族民居的传统布局。“三房”是指一幢坐西朝东的正房加上两侧的两幢配楼,共三幢房子;一照壁就是指正房正对面的一面墙壁,四部分共同围成了一个正方形的院落。白族民居建筑与福建土楼、徽派民居、陕北窑洞等都已成为中国民居建筑的经典之作。

      午餐后又至大理古城西北部1.5公里处的崇圣寺三塔。这三塔由一大二小三个组成,大塔又称千寻塔,当地群众称它为“文笔塔”,通高大约六七十米,凡十六级,为密檐式空心四方形砖塔。南北小塔均为十级,高四五十米,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转塔。三座塔鼎足而立,千寻塔居中,二小塔南北拱卫,雄伟壮观,别具一格。在水边拍摄,三塔呈现在倒影里,更显得清丽脱俗。

      大理的美食也是很有特色的。白族的“土八碗”是传统宴席上一套典型的佳肴。为了品尝“土八碗”,我邀请了几位与我搭乘一辆旅游大巴车上的游客,我用一瓶五粮液做“诱铒”,使他们纷纷“入伙”。土八碗由八道菜组成:添加红粬米的红肉炖;挂蛋糊油炸的酥肉;加酱油、蜂蜜扣蒸的五花三线肉千张;配加红薯或土豆的粉蒸肉;猪头、猪肝、猪肉卤制的干香;加盖肉茸、蛋屑的白扁豆;木耳、豆腐、下水、蛋丝、菜梗汆制的杂碎;配加炸猪条的竹笋。这与西安的蒸碗相似。白族蒸碗重油,西安蒸碗重调料。但用猪下水做蒸碗,我是首次发现,而且味道鲜香。

      我在大理感觉最具风味特色的是砂锅鱼。鱼是洱海捕来的黄壳鲤鱼,白族砂锅鱼中配以豆腐、火腿、肉丸、玉兰片、猪蹄筋等多种配料及调味品,把砂锅置于木炭火炉上烹炖而成,味道鲜美,是大理白族款待宾客的佳肴。

     

                                                                                                      丽江

      丽江的名气越来越大,挡不住的诱惑。2008年冬天,我撂下繁忙的工作,一个人来到丽江,小住了几天。一条小河从丽江古城中穿越,溪流淙淙,让古街有了色彩。满街都是明清时期保留下来的建筑,大约有六百多栋。许多店铺和民宅已经装修一新。我找到一处四合院的民居住下来。这都是完全是用木板搭建而成的老建筑,外面古色古香,屋子里面已经改造成豪华的标准间了。冬日的丽江暖暖的阳光,让人舍不得离开这诱人的色彩和迷人的氛围。

      午后阳光灿烂,背起摄影包在古城中溜达。在街上碰到的几乎都是年轻人,一对对情侣,中老年人罕见。我想这丽江古城都是为年轻人和情侣们而派生岀的,看不出一点老态来,似乎到处都是时尚和青春的气息。满大街的商铺、饭店、酒吧和客栈,充满着浓浓的商业气息。

        晩上在街上一家饭馆吃腊排骨。饮纳西族村民自己酿造的老酒。

      酒后一个人在石板街上漫步。天色昏暗时,各家各户门前悬挂的灯笼都点亮了,让古城有了诗一般的色彩。渐渐的有了许多亲切感。遍地的灯光,似乎分不清满天的繁星。

      我望着孤寂的夜空,一点儿睡意也没有,索性去一处酒吧。在幽暗的灯光下,独自饮着葡萄酒。邻坐的饮者都是亲热的男女,在《梁祝》的音乐伴奏中,品味的是苦涩的味道。那一对对情侣的脸上都绽放着笑容,我只看见灯影墙壁上的自己。

      我偏爱古镇,对古镇有一种亲切的感觉。当然像丽江这样浪漫气息很浓的古镇却是另类的。这酒吧里的音乐诱惑着南来北往的饮食男女,似乎在这里才能制造出情爱。到这里享受生活无可争议,但它不能使人马上安静,还且还多了几分浮躁。我常常拿乌镇做比较。乌镇的安静是名副其实的,尤其是冬日,水乡的阳光特别恬静。残冬的阳光让人迷恋。那些坐在灰蒙蒙的老墙下享受阳光的老人和孩子,他们单纯得让人羡慕。因早年读茅盾先生的许多文学作品都是以家乡乌镇为背景的,尤其是散文《卖豆腐的哨子》,对乌镇的描写有几分灰色和没落。乌镇那流淌的不十分清净的河水,多少让我生出感伤和怀旧的情绪来。四川的古镇颇多,但都大同小异。最有代表性的要属黄龙溪和洛带。它们的规模不算太大,但都传承着浓浓的的巴蜀文化。在饮食方面,川人技高一筹,注重味道。即使是小吃也是毫不马虎的。我在洛带吃过荞面饸饹,在黄龙溪吃过担担面,在邛徕吃过凉粉,在大邑吃过豆花,它们的共同点是味道诱人,偏麻辣,开胃。四川古镇里的茶馆更具魅力,不分贵贱,来客吃茶摆龙门阵。一元钱一杯的,伍元钱一杯的,十元钱一杯的,茶叶不一样,但来的都是客,店小二不停地为顾客添加水。吃一点小吃,喝几杯茶水,再逛逛热闹的街市,是一天的好心情。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各有各的活法。

      这丽江古城又是另一番景象。天南地北的年轻人在这里相聚,白天的阳光,晚上的艳遇,都是做梦的好地方。

      一个人呆在古城里老做梦也不是办法,大清早来到丽江的一处公园。公园背景是玉龙雪山,公园里的树丛睡在倒影里,清澈见底的湖水呈金黄色。

      从公园里出来,驱车直奔玉龙雪山,逃离了丽江古城。

       

                                                                                                  西双版纳

      从孩提时代就向往着西双版纳。我出生及生活在荒漠的戈壁上的玉门油城,对热带雨林中的西双版纳十分着迷。许多年以后,当我来到这片神奇的地方,也不再好奇。那是因为我已经去过了许多地方,山山水水也见识了不少,而眼前的西双版纳似乎不是我梦中的那么美好。电影《勐垅沙》中傣族群众生活在原始生态的部落里,风景如画;在周总理参加泼水节的新闻记录片中,傣族女子艳丽的民族服饰和婷婷玉立的身影成为美好的记忆。大约是因为过浓的商业气息破坏了我的梦想。当我走下飞机,坐大巴车进入景洪时,到处都是吃饭的摊子,而且大部分并不是傣族人开办的。即使是在旅游景区,真正的傣族姑娘和哈尼族混合在一起,那黎黑的皮肤和造作的表情也让人大煞风景。表演的民族舞蹈还算不错的,尤其是几位赤脚的傣族小伙子非常给力,让我想起了刀耕火种的朦盹时代。接下来的走家串户,或是用餐,或是了解历史,无不感到都是一种固定化的商业模式,望着导游和景区人员那逢场作戏的表情,旅行的热情在逐渐消失。

      西双版纳傣族园倒是一个好地方。傣族园距离景洪市28千米,是由五个傣族村寨组成的。在这里看到了保存最完好的干栏式建筑,还领略了稻作文化、小乘佛教文化和民间文学艺术的传承和弘扬。傣家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我还在村寨听几位老者讲述当年上海知青的故事。知青们当年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留在村寨的逸闻虽然已经成为过去,但这段历史很感人,也很有生活情趣,值得珍藏。我在村寨里游荡了一天,沉浸在浓浓的傣家人的生活氛围中。在这里,一年四季青翠嫩绿、竹林环绕、果木成林,香蕉、椰子、槟榔树将幢幢竹楼掩映在一起。古色古香的佛塔、佛寺与村寨相互掩映,形成了独特的风景。其实这里就是久违的世外桃源。

      我离开傣族园的当天傍晚,似乎那里已是我珍藏在心里的一份迟到的记忆,让我无法拒绝。我听说了一种叫做牛撒撇的菜肴,是典型的傣味之一。我在景洪城区经过一番打问才找到一家专做牛撒撇的老店。这道佳肴在西双版纳很有特色。将黄牛宰杀后,取出牛的脊肉用火把它烤黄,再切成细肉丝,拌以煮熟后的牛肚杂,放上姜、蒜、辣子、花生香碎面等香料和作料,再用煮沸后经过过滤的牛粉肠水拌匀,即可使用。这道菜具有酸、辣、苦、甜等滋味,既开胃又解疲劳。不等牛撒撇吃去一半,我的一小瓶松子酒已经喝尽了。

      最期待是穿越野象谷。野象谷位于景洪以北勐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昆洛国道旁。这里是我国仅存的亚洲象自然保护带,也是最令人神往的植物王国。这里的野象和蜿蜒的河流,还有密不透风的热带植物都是我此行的重头戏。但穿越热带丛林是没有刻意安排的,只安排游客坐高空索道缆车,在距离地面几十米的高空上鸟瞰热带丛林。热带植物是密密麻麻的,淌过的小溪是流散的。野象谷为低山浅丘的宽谷地貌,平均海拔900米。当我聚精会神地寻找野象的形迹时,却被对面晃游过来的缆车给吵醒了。缆车上两位戴太阳镜的美少妇,冲着我嘁叫“老帅哥”!并用飞吻的动作刺激我。我迟毅了一下,她们却哈哈大笑起来。不等我回敬她们,缆车一闪而过。我为她们的浪漫气息而感动。出门在外游玩要有一份好心情。她们大约没有领略到别样的版纳风情,在高空中也索然无味,就对着我穷开心了一番。她们的闪现让我很快恢复了正常的搜寻,但半天也只发现了几堆野象的粪蛋。这只能证明此处有亚洲象,只是我的运气不好罢了。听导游说,野象常常在傍晚、夜间和清晨三五成群地出没在河边、密林,有时候也会在公路上徜徉。我又沿着架在树上的空中长廊上观测野象的行踪,也什么都没有看到。沿途的奇树异木、古藤老蔓、绞杀植物等都是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偶尔还可见到珍稀的犀鸟、绿孔雀、灰叶猴等动物。后来又在丛林边上散步,在博物馆里游荡了一圈,展示出来的植物样本和动物标本也都是图片和幻灯片,粗糙的制作流程让人感觉千篇一律。

      我在纳闷:如此深厚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植物资源,表现出来的都是一些商业化的运作模式。传统的,本土的那些反映民族特色的东西少得可怜,而且现实中的民族风情和动植物资源却没有很好地表现出来。

      在被商业化熏染下的景宏景区感觉越来越造作了。

      大约西双版纳只剩下那块仅存的傣族园了……

                                                                                                      建水

      建水古城是无意中闯入的。过去读朱德的传记,仅仅知道朱老总早年(1913至1915年)在滇军任营长和副团长期间在建水剿匪。1962年6月,朱徳委员长在离开建水47年后又一次来到故地视察,他兴致勃勃地登上朝阳楼俯瞰建水古城。

      2011年元月下旬去元阳梯田摄影,由西安飞至昆明后,即打的至昆明汽车站。当天去元阳的早班车已经开走,每天也只有一趟。不过去建水的班车还有一班。建水在去元阳的半道中,到了建水再转车至元阳。建水地理位置适中,距昆明220千米,是省城昆明通往红河南岸各县的物质中转站和滇南商品流通中心。早在唐代建水就是南方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国道323线横贯县境,去建水也只有两小时车程。

      进入建水后才发现这是一座几乎没有游客的古城,都是清一色的本地人,他们悠闲自在,充足的阳光洒满大街小巷,没有过多的喧嚣,几乎找不到酒吧或咖啡店,即使有小吃店也是当地的一些豆花或过桥米线店。妻子吃碗豆花,我来碗过桥米线。米线分量足,觉得汤水特别可口。满街都是米线店铺,生意一个比一个好。据说过桥米线最早由建水传入到昆明的。

      建水的名吃还有气锅鸡。当我第二次去元阳在建水转车时,专门品尝了汤鲜味美的气锅鸡。因为相传气锅鸡最早也流行于临安府(今建水县)。气锅鸡如今在昆明已经成了名吃,在西安也有几家开气锅鸡店的,食客们反映都不错。但建水的气锅鸡却别有一番风味。蒸气锅鸡的餐具要选用建水的土陶气锅味道才正。建水气锅外形古朴,构造独特,肚膛扁圆,正中立有一根空心管,蒸气沿此管进入锅膛,经过气锅盖冷却后变成水滴入锅中内,成为鸡汤。烹制气锅鸡的鸡种是当地的土鸡,用刚要下蛋的嫩母鸡或刚开叫的小公鸡最好。作料很简单,只有几片鲜姜,几根小葱,少许胡椒和盐等。这建水的气锅鸡,真是不寻常,鸡块鲜嫩,汤汁鲜美,清新适口。

      相比之下,建水古城没有丽江古城那么浮华,居民随遇而安,即使是在街头上下棋或聊天的人群里,也分不清谁是匆匆的过客。

      在古街上漫步是一种享受。阳光普照古城,暖暖的,没有死角,没有残阳。建水亦名巴甸。早在唐元和年间(810年前后)就在此建城,属通海都督。整个古城依旧保留着原有的建筑风貌,清一色的石板街,街头两旁的建筑古色古香。最著名的朝阳楼,文庙和朱家花园都是建水悠久历史的主要标志之一。保存完好的有50多座古建筑,这些古建筑群从元朝、明朝到清朝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这些建筑陡脊飞檐、雕梁画栋、古朴雅致。朱老总曾经借住过的宅院依旧保存下来。厢房内的供桌、坐椅、板壁尚保存完好。院内种植的花竹郁郁葱葱,当年朱德常在此健身晨练。                             

                                           

                                                                                                元阳梯田

      元阳哈尼梯田是令人向往的,以至于我连着两次来到这里。元阳梯田位于元阳县哀牢山南部,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农耕文化的杰作。层层叠叠的几十万亩梯田绵延在整个红河南岸的红河、元阳、绿春及金平等县,仅元阳县境内就有17万亩梯田,是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第一次来元阳是2011年的元月下旬,那时候哈尼梯田正在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我和妻子由建水到元阳县城时,天已经黑透了。找好宾馆后就到街上吃晚饭。在吃饭的时候打问了一下去哈尼梯田的交通状况,才知道路不好走,而且都是山路,还有四五十千米的路程,不通公交车或班车,只有搭乘私人的面包车才能到达。于是说好一辆面包车,让车主早晨五点钟到宾馆门口接我们。

      次日早晨乘车前吃碗红米线。天黑着,但元阳县城的米线店是通宵达旦地开门营业着,似乎食客并不多,但店主对这一行当却是十分投入。

      乘着面包车在向通往哈尼梯田的山路上行驶。山道弯弯,车在黑暗中颠簸。行驶了大约一个多小时后,天色麻麻亮。崎岖的山路被大雾笼罩着,能见度不足百米。当车来到陡峭的山巅时,大雾逐渐散去。晨曦微露,蓦然发现路边的梯田闪耀着光芒,整个半山腰上似乎都是晶莹剔透的水晶玻璃。司机说,这地方叫箐口,是哈尼族的一个自然村落。当即让司机停车,与妻子在梯田上拍摄。透过飘荡的晨雾,满山遍野的梯田层层叠叠,波光粼粼,银光闪耀,仿佛置身于一个童话般的仙境中。原来这些梯田是由哈尼族村民在每年十一月至次年四月将梯田灌满水,将稻田泡好后,为了开春种植水稻。这不经意间的一种传统农耕文化,却造就出了一种神奇的景观,成了摄影家的天堂。我似乎沐浴在浩瀚无垠的云海中,鸟瞰着眼前若隐若现的玻璃状结构的梯田,几乎屏住了呼吸,只有摁下快门的响声。神奇的风景让我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山道湿滑,以至于在斜坡上打了几个趔趄,摔倒了。从湿地上爬起来继续拍摄。

      这只是哈尼族梯田的一个部分,而且也不是很出名的景点。汽车继续往南行驶,大约又走了十几分钟,到达著名的多依树景区。多依树景区位于县城东部55千米。多依树以拍摄日出闻名。这里设置了观景平台,收费60元,三层平台上已经挤满了等待拍摄日出的游人。这些游客几乎都是昨晚借宿在哈尼族村寨中,为了早晨的拍摄。更有甚者已经在此住了七八天了。据说这几日的运气不好,日出被大雾笼罩着。我与妻子也选择了一处地方,支撑好三脚架,等待着红日显现。今天雾气缭绕,天色已经见亮,大雾笼罩着整个多依树,即使是土黄色的哈尼村落也被晨雾紧锁着。等待了大约二十多分钟后,雾气在瞬间散开,山坡下波光粼粼的梯田露出真容。顷刻间平台上的行家里手,将手中的“长枪短跑”瞄准梯田。但好景不长,不等大雾散尽,梯田的全貌还未完全展现出来,浓浓的大雾又席卷而来,将梯田和山寨湮没。又继续等待了一个多小时,仍然不见浓雾散去,只好进入哈尼族村落中参观。

      当走近梯田时,这些月牙形的梯田都灌满了水,大者有数亩,小者仅有簸箕大。除了田埂和蓄水并没有什么神奇之处。观赏哈尼族梯田是由上而下,看到是场面,是意境,尤其是摄影效果。这好比我们通常在月光下欣赏美女一样,是营造出来的一种瞬间的唯美意境。离开了特定的环境,那奇妙的感觉只是昙花一现。

      在梯田的尽头,也就是山坡下的小盆地中散落着土黄色的哈尼族民居。我们走进一户人家时,主人非常热情,可以用简单的普通话交流。山寨中的民居均为两层,屋顶上是水泥做的,平整光滑,但空间几乎都被成捆的稻草占去,码成垛的稻草似乎成了一道风景。外墙颜色都漆成黄色,但楼房占地面积都不大,最多超不出七八十平方米。屋子里面的陈设很简单,几乎没有什么家具。

        等到上午十一点多时,大雾仍不见散去,只好乘车北上坝达景区。一路上大雾弥漫,路上什么也看不见。半个小时后赶到坝达景区内。景区的管理人员说,这几天持续大雾天气。冬季多雾,最佳时间是十一月份和次年的三月。服务人员非常热情,又打电话到老虎嘴景区,那边也是大雾紧锁。多依树是拍摄日出的最佳地点,老虎嘴是拍摄晚霞的好地方。

      看天气预报,明后几天仍然是阴雨天气。天公不作美,只好放弃原来晚上宿老虎嘴景区的计划。我也很开心,凌晨六点多在箐口山寨抓拍的照片也很不错。

      东行至箐口民族村时,将车停在路边,两个人进入村落里溜达。这是一处典型的哈尼族村落,除了民居,还有出入的村民。村寨坐落于半山腰,充满了浓郁的原始乡土气息。沿着村里的石板路漫步,云雾缭绕,民居、青山和梯田都半遮半掩,似乎是走在云端中。这如潮似海的景致让人飘逸灵动。村子里的男女老少,身着民族传统服装,尤其是妇女们的装束更加艳丽。村民们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大雾天气并没有影响他们的生活。据说每年12月初(农历10月10日前后),是哈尼族人的春节——"昂玛突”节,也是护寨神、拜龙求雨的传统节日。节日期间在村寨要摆“长街宴”,沿村的小街从街头到街尾摆上丰盛的酒席,弯弯曲曲,蜿蜒似龙,俗称“长龙宴”或“街心宴”。这大约是哈尼族人最为开心的日子。席间,老年人和年轻男女借着酒兴,搬出各种乐器唱歌跳舞,气氛热烈,显得团结和睦。

      “长龙宴”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现在已经是午后十二点多,我有些饥肠辘辘的样子,就近找到一处农家饭馆用午餐。意想不到的是,这家的饭菜很入味。烧鸭子,炒牛肉,还有炒青菜都让我叫好。趁着菜香,又饮几杯当地的松茸酒。酒后东返元阳县城。

      哈尼族梯田的那魔幻般的色彩让我挥之不去,因为没有拍到多依树的日出和老虎嘴的晚霞,冲动的心一直在奔涌着,悬着的心总是搁舍不下。到了二月下旬,又同妻子飞至昆明,由昆明乘班车到建水,由建水再转乘至元阳。当晚在元阳包车至多依树,借宿阳光客栈,明早可以从容地拍摄晨曦中的多依树梯田了。

      这是我旅行生涯中一段美好的时光。西安与元阳隔着千山万水,在一月内两次来到元阳观赏哈尼族梯田,这是何等惬意的事情,让我的冲动达到了预期的高潮。

      次日凌晨五时起床。六时摸黑赶到多依树观景台。这时已经陆续来了十几位游客,大家都在忙着支撑起三脚架。我与妻子也选定了最佳拍摄点。直到快七点时,红日才徐徐从黑暗中升腾起来,朦胧中的梯田也逐渐显现出来。这时候观景台上人头攒动,已经没有挪脚的地方了。

      我屏住呼吸,不断调整光圈。面对着镜头中的仙境,心中似乎也升起了涟漪。在红日的照耀下,灌满水的梯田犹如层次分明的金色天梯,天与地也只是一步之遥。梯田晶莹透亮,水色清莹如泉水,泛着涟涟波光,水色幽幽,极其灵秀动人,似一块块玉雕,面相轮廓清哳,完美无瑕疵。在光与影的交错中,整个世界既像奔腾的马群,又似舞动的长龙,又如游弋的金鱼,宛如开屏的孔雀,千姿百态,瑰丽壮观。

        整个早晨就在浓浓的色彩中度过。八点多,天色大亮,这才收工。

        阳光明媚,峡谷空旷,多依树村寨被水晶玻璃般的梯田包围着。

      此时,我感到十分惬意,不由得唱起了前苏联歌曲巜山楂树》。

      驱车至坝达梯田。坝达梯田距新街镇14千米。坝达梯田面对着村落,隔着一条峡谷,山坡上的梯田一览无余。大约是面对面的观赏,缺乏光与影的交错,没有色彩斑斓的视觉,缺失立体感。不过坝达村寨倒有几分景致,村落里的民居密集,全部是陈旧的土木建筑,壮实得象碉楼。村民们非常好客,民风古朴,与我们频频打招呼。

      在坝达村寨的一处农家饭庄用午餐。米饭是用当地的红米煮的,清香可口。饮几杯当地村民酿制的米酒。

      酒后继续西行,经过麻栗寨梯田。麻栗寨梯田面积大,连绵起伏的千层梯田,一直延伸至海拔2000米的高山之巅。因为是平视,在强烈阳光的照射下,很难看出什么味道来。如果是借用光线带来的色彩,坝达和麻栗寨一带的梯田也会有几分妩媚。

      傍晚时分到达老虎嘴景区。老虎嘴梯田景区距老县城(新街镇)20千米。新街镇位于县城南部30千米。大约已经有几百游客在观景台支撑好三脚架,静静地等候晚霞的到来。

      在空旷的大峡谷中,梯田与花草树木正慢慢变幻着色彩。

      晚上六点多,天幕上出现落日的余晖,峡谷中的梯田色彩斑斓,几百架相机开始抢拍这迷人的时刻。我从不同角度拍摄了老虎嘴梯田的景观。俯瞰峡谷中的色彩,搜寻出一个酷似老虎张开大嘴的图案,可谓虎视眈眈。老虎脊背上的条纹既逼真又富于变化,立体效果让人震撼。如果说多依树梯田的晨㬢透露着几分仙气,有着水晶石般的光泽,那么老虎嘴梯田的色彩却是纷呈的,有着油画般的效果……

      当最后一抹阳光落下帷幕时,整个世界成了黑色时才收工。

       

                                                                                                        河口

      有一年春节临近,与妻子由元阳梯田来到河口瑶族自治县,从河口出境越南。当年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河口就是其中进攻越南的通道之一。中国军队迅速占领了老街北方40千米的甘塘。河口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边境重镇。1901年,法国人历时9年在这里修建了直通越南的滇越铁路,这是中国第一条国际铁路。当年滇越铁路与,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一起并称世界三大工程奇迹。巍然屹立在南溪河上连接河口与越南老街的中越铁路大桥,处于滇越铁路的咽喉地段。

      河口口岸位于河口县城,地处南溪河、红河交汇处,与越南老街口岸对接。与越南隔江相望。连通两地的是南溪河大桥。两岸经贸往来频繁。大批的越南妇女挑着货物由河口进入老街。在河口街上还有许多越南妇女在摆滩卖货。我去越南之前就在地摊上兑换了一些越南盾。一位年轻貌美的越南女子告诉我,她的几位亲戚就在河口,更想不到是许多老街人都在河口购买了商品住宅。许多女子也嫁给了河口。河口与老街友好相处,与社会各界都发生着关系,并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风光旖旎的南溪河两岸,游客不仅可以欣赏景致,还能亲身体验两国风物交汇的独特景象。河口城区不大,街道宽阔,干净整洁。因为是边贸城市,河口在对外贸易和商贸旅游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过了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听父辈们说是“灶王爷上天之日”。我们夫妇俩是腊月二十六中午赶到河口的。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这时候人们都忙碌着准备过年了,或者在外面做生意的商家也赶紧关门歇业往老家赶去。尽管河口的过年味已经很浓了,但许多旅行社依然如故地照常营业着。当我们进入一家国际旅行社的时候,一位年轻的姑娘接待了我们。这位姑娘姓陈,人个头不高,但非常讨人喜欢。我说我们要去越南旅游,最好是今天能成行。她说没问题,因为去越南南方旅行要搭乘航班,现在订机票已经来不及了,不过可以参加今天晚上出团的越南北方5日游。这5日游包括下龙湾的两日行程。当时已经是午后一点多了,小陈姑娘微笑着说:“叔叔、阿姨!先去吃饭吧,等吃好了再来这里签合同。晚上六点出关,时间充裕。”

        当我问及街上哪家饭馆的饭菜干净可口时,她不由分说带着我们来到一家云南昭通人开的菜馆。昭通地区与四川、贵州接壤,其烹调方法和口味受川菜影响较深,类似川菜。我点了汤爆肚、酥红豆、罗汉笋和牛干巴这几个菜。因为晚上可以出境,又是滇东北特色的菜肴,特意要了两瓶松子酒喝起来。这酒都是小瓶,每瓶150千克。这是红河州泸西县兰益酒厂出品的,口感清香纯正,回味悠长,且具有野生松籽特有的芳香。

      晚上六点在口岸出境时,小陈姑娘陪伴着我们办手续。最后将我们带入出境的团队。临别时,她说第五日早晨在河口这边接我们。

      河口虽小,这里阳光明媚,心里头都是暖暖的感觉。

                                                           

                                                                罗平

      罗平油菜花大约是国内盛开最早的地方。罗平位于滇、黔、桂三省交界地带,每年春节后,20万亩的油菜花竞相绽放,蔚为壮观。这时候会迎来许多观赏油菜花的游客。那年我与妻子第二次到元阳拍摄哈尼族梯田后,早晨乘七点的班车赶往开远。开远有发往罗平的班车。九点到开远后,去罗平的班车已经开走,无奈,只好改乘十点去泸西的班车。沿途经过弥勒县,于午后一点到泸西县城。泸西的羊肉锅颇有名气的,就来到一家羊肉馆用餐。这家的羊汤做法与四川筒阳的相似,将炖好的羊肉切成薄片后,放在滚烫的羊汤里汆热,与汤盛在盆里端上桌。当然也还有凉拌的羊肉和杂碎。因为我要喝酒,又让上了一盘凉拌的羊肉和羊肚。羊肉没有丝毫的膻味,而且很好吃。饮泸西的小荞酒。泸西是云南有名的酒乡。这小荞酒虽说酒精含量不高,但醇厚浓郁。

      下午三点多在泸西搭乘开往罗平的班车。

      晚前五点到罗平后,马不停蹄,立即打车至县城西北10千米处的牛街村观赏螺丝田。

      螺丝田的形状有特点,故名思义,就是栽种成麻花或螺丝形状的图案,这里的梯田多是圈状的,站在山丘上俯视牛街村,田间地头酷似螺丝上的旋纹,远远看去波光起伏,层层环绕,直通天际。这里的油菜花和小麦套种,层次分明,油菜花地金灿灿的,小麦地里碧绿如玉。

      天黑时收起相机和三脚架,打车回到罗平县城下榻的酒店。

      次日凌晨五点起床,六点包车赶到金鸡峰林。金鸡峰林位于罗平县板桥镇金鸡村,距离县城大约九千米。这里是拍摄日出的最佳地点。黑暗中已经有很多人支撑好了三脚架。当晨曦微露时,一座座山丘似海洋中的孤岛,逆光处的背影似茫茫烟云中的船帆,在大海中航行。天快亮时,山丘下金色的油菜花才逐渐显现出来,红日中的金鸡峰林层林尽染,艳丽的光束形成一个个红石榴。当天见亮时,才看清眼前的一座座山丘是锥形的喀斯特山峰,错落有致地点缀在缤纷的世界中,成为金色花海中的绿岛。

      拍完了金鸡峰林的日出,又去九龙瀑布群。罗平是著名的瀑布之乡。最有代表性的九龙瀑布群位于县城东北20千米处。快接近九龙瀑布群时,脚下溪流潺潺,涛声阵阵。意想不到的是,由高低宽乍各不相同的十级瀑布组成,其中最大的九龙瀑布高五六十米,宽达一百米左右,呈扇形状咆哮而下,水势汹涌,发出隆隆响声。贵州的黄果树瀑布以落差大见长,出水量显然比九龙瀑布小。瀑布群周围金浪滚滚,花香醉人,到处都是金灿灿的油菜花海。这一带的油菜花盛开得金色艳丽,而且铺天盖地都是。

      罗平油菜花以时间早规模大形状好取胜。接下来到了3月初,婺源的油菜花又开始进入游客的视线。婺源的油菜花与徽派民居建筑结合在一起,高低错落,交相辉映。三月下旬,陕西汉中的油菜花也竞相开放。汉中的油菜花也是依托山水风光和民居建筑,一垄一垄的,视觉上带来冲击。七月以后盛开的青海湖油菜花以及甘肃山丹马场和民乐扁都口的油菜花又是另外一种风格。青海湖岸边的油菜花是由圣湖做背景衬托的,它们相互点缀其间,有一种天生丽质的美。山丹马场和民乐扁都口的油菜花在祁连山的衬托下,大地铺金,一泻千里,让人荡气回肠。西藏的油菜花更让人痴迷。有一年九月中旬,我开车去亚东口岸的路上,当经过帕里镇时,只见鹅黄艳丽的油菜花铺天盖地似的顺着坡度延伸到了雪山脚下。我徜徉在花海中如醉如痴,因为这里的海拔高度为4200米!这大约是中国版图上盛开最迟的油菜花海了。春天,夏天,秋天,我一直都在追逐着金色,色彩浓得化不开。毫无疑问,这是我精神世界中最美的色彩。

      也许北方的冬天太漫长,以至见到罗平的油菜花后更让我依恋。即使是游荡完多依河和十万大山后,在离开罗平的前一傍晚,又专程打车至城西边的湾子水库。水库两岸的油菜花在碧水的衬托下,显得格外耀眼,我背着摄影包在田间地头欣赏着不同角度的油菜花海,直到天黑时才离开这里。

     

           

                                                                                                        师宗

      知道师宗这个地方因为是杜鹃花。在去罗平观赏油菜花的路上,遇见一位小伙子,他告诉我们,师宗的杜鹃是开在整座大山深处的,与众不同。于是我与妻子临时决定去师宗观赏菌子山的杜鹃。

        罗平西距师宗县城四十多千米。早晨六点多由罗平乘班车至师宗,将近一个小时的车程。到师宗后,在县城包一辆车向东南方向的菌子山奔去。

      县城距离菌子山还有二十多千米的路程。路很平坦,大约行驶了二十分钟后,被一个山口挡住,这是通往山里唯一的通道,两边山势险峻,形成一个天然的屏障。菌子山山峦起伏,缓坡和沟壑一个接着一个,悬崖绝壁融入蓝天白云中。山上平均海拔为1500米左右,最高峰海拔高度2409.7米。满山遍野都是杜鹃花,季节稍微有点早,大部分杜鹃花还没有盛开。盛开的杜鹃真可谓是山花烂漫,万山红遍。我们让司机在一处坡地上等候,两个人朝着盛开的杜鹃花的山岭上奔去。一会儿在山坡上,一会儿又在沟壑里,一会儿又在峭壁上,哪里的杜鹃花开得娇艳就往哪里跑,让人兴奋不已。山上的杜鹃花多为髙一二米的灌木和小乔木,亦有高仅几厘米,匍匐于岩石地面的匐形杜鹃、紫背杜鹃,还有高达数丈,繁花万朵的大树杜鹃、巨魁杜鹃。杜鹃的花成顶生伞形花序,由数朵钟状或漏斗状的花朵组成,宛如一个饱满的绣球。叶片多为革质,大如枇杷,小似钱币。花色丰富,多姿多彩。在一处山巅上,找到一株高五六米,直径五六十公分的大树杜鹃,树上一个个秀美的花团,呈水红色,姹紫嫣红。这顶天立地的大树杜鹃,大约是山中的树王,遮天蔽日,让整个菌子山都美若云霞。

        这绵延几十千米的菌子山上,成了杜鹃的“花海”奇观。大约徒步行走了四个多小时,在花满枝头的灌木丛林中,只有我们两个人在游荡。再往深处走,我们的装备和给养显然是不具备的。司机告诉我们,这菌子山有千年鹃、菌子峰、黑松林、奇石园、醉红岭、狲猴箐、蘑菇岭、万花泉、悬崖天路等九大景观。

      要想看到菌子山的真面目,下次还得有备而来。

     

                                                             

                                                                                                        腾冲

      腾冲是个美丽的地方,因为偏远,交通不便,直到2010年11月才与一位驴友成行。由西安飞往腾冲,在成都经停了一小时后,又继续飞行。经过将近两个小时的飞行,于午后两点多飞抵腾冲。

      腾冲位于云南省西部,东距保山市150千米,西北与缅甸接壤。这里地处高原,气候温暖,土地肥沃,自然风光多姿多彩,秀丽迷人。

      进入腾冲市区后,先在街上的小店吃碗耙肉饵丝。腾冲的饵丝好吃,我吃得津津乐道。白色的饵丝,配以绿色的香葱,作以酱油、葱花、芫荽及辣椒酱,白绿红搭配,汤味鲜美,妙不可言。所谓饵丝就是米粉,它是用熟米加工而成的。一般的米粉是由生米加工的。蒙自的米粉最为正宗,而腾冲却是饵丝的发源地。米线圆滑弹爽,饵丝柔韧留香。我的那位朋友不以为然,他要吃炒菜和米饭,为吃饭我们常常分餐。

        安顿下来后,我们首先来到向往已久的国殇墓园。这座墓园位于腾冲城区西南1千米处的叠水河畔、来凤山北麓。这是那场悲壮的滇西战役之后,国民政府为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在战斗中阵亡将士而修建的墓园。1942年5月,日军从缅甸攻入云南。怒江以西的大片国土沦陷。两年后,中国远征军发动了滇西战役。战斗历时4个月,全歼腾冲及周边守敌共6000余人。而中国军队则付出了伤亡近两万人的代价。这是抗战史上一次最彻底的战役,滇西大地上从此不再有日军的存在。

        墓园依山坡而建,坐西朝东,整个墓园被树丛掩映着。自下而上石碑林立,沿石级而上,周围遍布阵亡将士的碑石。“国殇墓园”四字由辛亥革命元老、爱国人士李根源先生题写,取楚辞“国殇”之篇名。我们面对着一座座坟碑,对一个个长眠在这里的军人,无不透露出感伤的情怀。

      在靠近大门右侧一面的荒草丛中,有一座低矮的坟茔,这是向远征军将士请罪的倭冢。陪祭的倭冢,象征着侵略者的惨败,如同一个永远跪着的侵略者,面向山坡上的烈士墓园,向保家为国而牺牲的中国军人谢罪。

      从惨烈的阴影中走岀来,整个一个下午都被悲情笼罩着。以至经过叠水河瀑布时,都恍惚觉得处处都是埋葬日军的坟茔。后来离开腾冲后,至今对叠水河瀑布丝毫没有印象。

      傍晚漫步至和顺古镇。和顺古镇是著名的侨乡,距离县城3千米。古镇建在一处地势较高的坡地上,坐南朝北。街巷中的民清建筑错落有致,高墙大院里隐藏着历史的记忆。石板铺就的道路延伸至小巷深处,连接着古桥、古庙和古宅。没有商业化的喧闹,一切都显得那样琐碎和平静。落日的余晖映照在古镇上,似乎这里不曾改变什么,逝去的岁月已经太久远了。

      和顺古镇还建有滇西抗战博物馆。

      李根源和艾思奇是腾冲文化名人的杰出代表。李根源公元1905年参加同盟会,回国后任云南陆军讲武堂监督、总办,培养了大批革命人才,其中就有朱德元帅。艾思奇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曾是毛泽东的哲学顾问。

      腾冲是中国三大地热区之一。这里的地热资源异常丰富,全县共有沸泉、热泉、温泉及各类喷泉近九十处。地热活动之强烈为国内罕见。难怪日本侵略者称腾冲为“小富士”。

      腾冲最出名的是热海。热海距离县城10千米。这里地势起伏,青山环抱,澡塘河从峡谷中蜿蜒流过,山间河畔有数十座热泉、温泉终日喷涌奔腾,其中场面最壮观的是被称为“大滚锅”的沸泉。它的泉池直径约有5米,泉水分三股从地下冒出,水表温度达96度,终日泉水鼎沸,热气腾腾。许多游客在周围的沸泉中煮生鸡蛋。整个青山中热气冲天,与西藏的羊八井相似。在距“大滚锅”的北侧,有一处被花草植物包围的露天温泉。我们浸泡在泉水中,沐浴着阳光,闭目养神。山上倾泻而下的温泉水不时注入汤池中。温泉水温适宜,周围环境幽静,是最适宜的泡汤目的地。我曾体验过许多温泉,比如西安临潼的爱琴海,甘肃通渭的山温泉,四川大英的死海,重庆的南北温泉,庐山的山南温泉,三亚西岛的小鱼温泉和日本箱根的汤本温泉等等,但要和腾冲的温泉比较起来,那简直是天壤之别。

      腾冲古称腾越。腾冲境内的火山分布的规模和密集程度堪称全国第一。我们用了一天的时间,游荡在腾冲火山公园。这是一座天然的火山地质博物馆。一座座火山气势磅礴,雄峙苍穹,各掘地势,尽显雄姿异彩。火山喷发造成了奇异的地貌和景观,如岩浆涌流形成的扇形火山台地,神秘莫测通往大山深处的火山熔洞,清澈深遂的火山湖,还有大面积郁郁葱葱的湿地。这里有火山锥90余处。有许多喷口形状保持良好。登上了大空山和小金山,还有黑空山。这是3座死火山。大空山海拔2000余米。火山口比我在五大连池看过的更壮观。据说,腾冲火山并没有死,现在只是它的休眠期。

      腾冲的风味餐饮也很有特色。滇西的少数民族较多,其烹调特色受藏族、回族、寺院菜影响,都以少数民族菜点为主体。在离开腾冲的前一晚上,走进一家以滇西菜为主的菜馆。先点了一道回族的壮牛肉汤,又点了一道凉鸡和一道腊鹅,最后要一道炒青菜。滇西菜酸辣适中,微麻,讲究原汁原味,酥脆,重油醇厚。

     

                                                                                                        瑞丽

      到了滇西,走到了腾冲,瑞丽是必然要去的地方。它的出名大约是二战期间的滇缅公路。因为这条公路,打通了通往中国与缅甸的通道,大批的军事及生活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到抗战前线,保证了滇西乃至整个亚洲地区抗战的胜利。 

      由腾冲到瑞丽的路况很差,乘着班车一路上颠簸,全身上下似散架一样难受。260千米的路程,却行驶了六七个小时。难怪与我同行的朋友一路上都在抱怨我,去瑞丽受罪,不值得。许多地段都在修路,崎岖坎坷。

      沿途天蓝气爽,景致迷人。

      我内心一直怀揣着去瑞丽的梦想,现在经过一番周折之后却终于实现了。

      瑞丽迷人的南亚热带风光在吸引着我。今天瑞丽白天气温23度。大街上低矮的建筑物被椰树和棕榈树掩映着,随风摇曳,让人感到舒心。

      榕树在瑞丽堪称为神树。无论大街上、村寨里和山坝间都有种植,或独树成林,或相连成片。一棵大榕树就是一片绿油油的树林。

      瑞丽市位于西南边陲,西北、西南、东南三面与缅甸接壤,两国土地交错,村寨相连,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一个坝子(瑞丽坝),两个国家(中国和缅甸),三省交会(中国的云南省和缅甸的克钦邦、掸邦),两个一类口岸(中国的瑞丽和畹町、缅甸的木姐和九谷),五座城市(中国的瑞丽和畹町,缅甸的木姐、九谷和南坎)”以及“一桥两国”、“一井两国”的国境线奇观。

      在九洲宾馆匆匆洗漱后,即打的至莫里瀑布。莫里瀑布藏于山峦叠翠、万木葱茏、双峰对峙的广弄山和广马山之间的亚热带雨林深处。瀑布隐蔽在陡峭的悬崖绝壁上,在葱茏中倾泻而下,似飞絮飘逸,似浪花飞溅,层次分明,若隐若现。莫里景区是一座原始状态的热带植物园。参天的大榕树,幽静的龙潭,奔涌的溪流,飞泻的瀑布,无不体现着丛林深处的的惬意和宁静。过去人们都以为只有西双版纳才有热带雨林,但游荡了莫里天然植物园后,你才会发现这里才是真正的热带雨林的家园,植被和山水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密林中蕴含着迷人的风情,让旅人的心境豁然开朗……

      在大街小巷,有许多路边小摊,卖一些腌制的水果。这些水果五花八门,种类繁多,我认识的就有芒果、菠萝、柚子、李子、梅子、白木瓜、吗啡果、西番莲、羊奶果、蕃茘枝等,这些用糖和盐腌制的水果,拌上竞秀粉末吃,有点辣,酸酸的,很开胃。

      傍晚时分漫步畹町桥。这是中缅两国交界河上的界桥。我抚摸着桥上的栏杆,凝视着桥对面的缅甸。半个多世纪以来,它历尽沧桑,成为徳宏历史的见证者,目睹了世纪的变迁。抗战爆发前,连接着畹町河两岸的是两根并排架设的木头,这就是畹町桥的前身。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寇封锁了我国所有的沿海地区,企图断绝抗战外援物资。在危难时刻,滇西军民用9个月时间建成了由下关至畹町的全长547.8千米的交通干线,把畹町桥建成了单孔石拱桥,使缅甸公路通车。畹町是当时我国对外联系的重要国际交通口岸,每天从畹町桥运入中国的国际援华物资达数十万吨,中国抗日远征军10万人马入缅作战部队也是从畹町桥上开赴抗日前线的。1944年1月4日,在收复晼町国土的战役中,单孔石拱的畹町桥也在战火中被炸毁。

      如今,畹町桥成了中缅两国经济和文化交流和枢纽。桥头已经成为游客驻足观赏和留影纪念的历史遗迹。

      畹町镇与缅甸九谷镇的边民自古以来就有着自由往来、友好互市的悠久历史。如今畹町已经成为西南贸易集散地,边贸市场十分热闹。

      瑞丽的夜晚是安静的,在清静整洁的大街上漫步,感受着清新的气息。蜿蜒流淌的瑞丽江两岸是郁郁葱葱的凤尾竹,不由得想起那首曲调优美,意境深远的旋律来:月光啊下面的凤尾竹哟,轻柔啊美丽像绿色的雾哟;竹楼里的好姑娘,光彩夺目像夜明珠啊……

      在瑞丽最有趣的是,我们通过旅行社参加了缅甸一日游。按规定,应该从国门出境,但旅行社的导游解释说,从口岸出入境办手续太繁琐。缅甸与中国就一墙之隔,围墙被凿开一个口子,紧靠豁口的是一个缅甸人开的小商店。我们跟随导游进入小商店,走出小商店就是热闹的街市,这是缅甸的木姐市。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9,271评论 5 46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3,725评论 2 376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6,252评论 0 32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3,634评论 1 270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2,549评论 5 359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7,985评论 1 27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471评论 3 39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128评论 0 25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257评论 1 29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233评论 2 31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235评论 1 32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940评论 3 316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528评论 3 30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623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858评论 1 25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245评论 2 34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1,790评论 2 33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