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庄环保小组进入第二阶段的组织化和产业化发展之路。松散的妈妈组合七仙女向紧密的净公益组织化发展。环保方向从垃圾不落地向变废为宝的酵素产业化方向发展。今天,产业化的探讨迎来了酵素产业化协会的领导,分享辛庄垃圾分类走过的历程,指导围绕酵素产业推动农村环保发展的未来。短短两个多小时的探讨,为农村生态重构描绘了一个不小的蓝图,变废为宝,产业发展,田园综合体,美丽乡村。这是对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最好的注解和最接地气的实践探索。走过了一年多垃圾分类工程的辛庄,环保已经从解决身边垃圾问题的困扰提升到围绕农村的生态产业化发展高度。
在小农经济时代,农村是自给自足的生态循环,但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农业也走向工业化的历程,与此同步的是农村生态的损毁。如今天参会的领导之一谈到的,化肥农药的使用让土壤里找不到蚯蚓的存在,天空中不再有鸟。规模化工业化的发展是农业之殇!百年之前的中国城乡之间,本就是紧密结合的产业循环生态之路。1909年,美国农业部土壤局局长、威斯康星大学富兰克林·H·金教授,远涉重洋携妻子游历中国、日本和高丽,考察三个东亚国家古老的农耕体系,后出版农业考察游记《四千年农夫》,其中记载:东亚民族主要依靠小块土地和少量产品来维生,却养活了密集的人口。在远东地区,每一种可以食用的东西都被认为是人类或者畜禽的食物。而不能吃或者不能穿的东西则被用来做燃料。各种有机垃圾混合在一起以及人类的或动物的粪便都被细致地保存下来,在使用之前再将它们粉碎并烘干作为肥料。在这里,看不见一块闲置的土地,见不到一点被浪费的资源。城市的垃圾被收集分类,回到田野间堆肥,然后回归到农田,每一寸的土地都被很好的利用。但百年后,城市垃圾只能被简单的焚烧或者填埋处理,农村依靠工业化生产的化肥和农药来维持耕种。专业化的分工似乎提升了农业的产业效率,但是牺牲了环境和资源的代价。如果不同意识形态改变,重塑产业结构循环,这个牺牲会是不可逆的进程。牵引着人类和地球在超负荷运转中一路下滑。
今天,在这样的小范围的农村生态产业的重建的探索具有积极和深远的意义。中国80%人口在农村,因为城市化的进程,农民被迫离开土地,社会人口的结构也被颠覆。而这个产业重塑的过程,不仅是生态和环保上的回归,更是社会生态领域的农村经济和关系基础重建。让有理想有抱负的知识青年回到农村,支持乡村的生态循环发展建设,农业人口回归农村,亲子关系、夫妻关系、老幼关系都在这个过程中重构,自然和社会才能回复到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上。
我们在延庆农村围绕自然农耕的土地的实践也是另一个方向的农村生态重建之路。从土壤开始,培育生态的基础,慢慢再导入养生养老,围绕社会人的健康,从入口的粮食和蔬菜开始更新我们的消费观念。然后通过围绕净化后的土地,构建更多群体需求的综合服务性产业,让这块土地的产出能够利益到更多的人,通过人的链接,重构一个局部农村的社会生态。
当然,这样的围绕农村未来发展和建设的产业生态循环的重新构建不是仅仅依靠几个志愿者或是零星的组织实体的力量能够实现的。需要政界、商界、学界更多的关注和资源注入,把一个小小乡村的实践经验总结升华,然后如阿基米德支点之力,撬动更大的社会群体助力于更大的围绕乡村的社会创新变革。我相信,这是今天这个时代新纪元的社会使命的召唤。从草根生发,勃生于乡野,燎原于未来。这是真正的社会众筹的事业!
《德道经》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任何伟大都起步于卑微的实践,点滴的累积。一群人因为一个理想和信念聚集在一起,内在涌动和生发的动力,推动社会整体的变迁之路。
我们一直在路上,召唤更多的志同道合者,一起践行新知识青年下乡的生态复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