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天性,喜欢理解一切,解释一切,以便对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多少能够更好的控制。帝王兴废、王朝更替这样的大事,在古时候动不动要打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更是让人们对此格外希望能加以理解——毕竟想想性命攸关,能够打些虚幻的提前量也是好的。觉得人定胜天的,就相信“得民心者得天下”,觉得个人太过渺小的,就相信“一切要看天意”。在历史上,还真是得民心者,未必得天下。
徐偃王算是比较早的一个“得民心者失天下”的典型例子,还留下了一句“徐偃王仁义失国”的俗语,用于警示后人。据说徐偃王大搞仁义,甚至把军备费用都给省下来大办养老院和学校,仁义之名远波,前来朝拜的国家有32个,甚至楚国的属国都转而投靠了徐国。楚庄王一看徐国威胁到自己,就发兵攻打徐国以除掉祸患。徐偃王的臣民和属国都坚定的支持徐国迎击楚国,但是徐偃王一看大打起来要死多少人啊,于是宁可出逃也不打这一仗,结果楚国几乎兵不血刃灭了徐国。
徐偃王的事情过于遥远难以考证,再来看看元末明初的例子。当时与朱元璋在南方争夺天下的有陈友谅和张士诚。张士诚极得民心,对待将士、亲友与读书人宽厚仁义,虽说成王败寇,但是张士诚失败之后却得到江南人们的怀念,“挂天灯”、点“九四香”、“酒酿饼”等习俗,都是苏州百姓为了纪念张士诚的而一代代流传下来的。朱元璋深恨江南百姓对张士诚的忠诚,在苏松一带征取重赋作为惩罚,算是从反面证明张士诚得民心的程度。
在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和亲叔叔燕王朱棣打了场靖难之役,被赶下台下落不明。在朱棣起兵前曾经一度非常犹豫,反问极力劝说自己起兵的姚广孝和尚:建文得民心,起兵怎么可能成功呢?姚广孝斩钉截铁的说:我只知道天意,不知道民心。靖难之役中果然还是天意压倒民意,朱棣胜出。姚广孝帮着朱棣打赢之后,去探望唯一在世的亲姐姐,姐姐闭门不见,只说“和尚错了”。言外之意,把朱允炆那么个好皇帝赶下台,你姚广孝瞎忙活什么!
其实,得民心当然不能保证一定得天下,因为得与不得,影响的因素极多,有很多偶然因素更是无法掌控。以朱棣为例,靖难之役中仗着朱允炆有旨不得伤害,在战阵中经常杀进杀出,一次战斗过后与部队走散,回到军营满面满身尘土连自家将士都认不出来,刀剑无眼,南军(指朱允炆一方)要是把朱棣杀了,也是无心,哪里还顾得上圣旨,但朱棣愣是毫发无损。
天意一说,或许有的人真的能够开天眼,前后各看500年吧。但是对于凡夫俗子,把既成事实说成是天意,与其说是解释,不如说是追认,一点指导实践的意义也没有。不管怎么说,得民心这事对于得天下确实有用,但是不是决定性的,真不能这么说。中国人习惯于单因素思维模式,总是试图极度精简,以至于不习惯同时思考一组影响因素,例如民心、武备、国际环境、经济水平、将领能力,要是一起考虑起来很多人就觉得没法讲,必须排出重要性的一二三四来,然后只考虑排名第一的因素。因为过于精简,所以某一因素导致的成功、失败的例子都有,彼此打脸,说明过于精简的思维模式根本理解不了复杂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