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家现住渭南故市镇板南村一组。常家祖上从山西迁来,因此对于常家的姓氏读音有不同说法,按山西发音读“尚”,按陕西发音读“常”,五音不纯正说明常家系迁徙户。据说常家的发家人叫常克珍,道光年间人,出身贫苦,初为手工裁缝,后在四川金堂县设估衣铺,又入岐山马家“金盏”号为经理,发家后于咸丰年间在金堂县设“光义珍”号,长期自东自掌,独家生意。
常克珍有五子,称“常五经堂”,即华新、华中、华栋、华宾、华坤。第一代掌柜为常克珍,故店号曰“义兴珍”;第二代掌柜为长子常华新;第三代掌柜为次子常华中;第四代改革为“东西制”,东家为克珍长孙常生春,掌柜为外姓人马朝贵。常生春秉承祖脉,自幼善于经商,18岁开始主政,他有一套经营秘诀,凡是从四川本号回来的伙计、学徒都要留在常家住一个月才能回家。在这一个月中,通过与伙计攀谈,对四川生意的经营情况了如指掌,而常家生意在他的管理下长达50年,发展极盛。而常生春经营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敢于重用外姓人马朝贵。
马朝贵是岐山人,精明能干,是个行家里手,在他的执掌下,“义兴珍”获得大发展,先后开设了简阳“义兴珍”、成都“义兴和”、新都“丰裕森”、广汉“义兴珍”、彭县“义兴惠”、绵竹“义兴恒”、什邡“义兴珍”、金堂“义兴珍”等八号,支号20余处,主营典当和钱业,典钱以土地为抵押,仅金堂县“义兴珍”号就掌握土地8000亩,几乎占据了金堂县全部土地的2/3。每年收租1万多石,现金120万,利息10余万两。光绪初年又在陕西开设了汉中“义兴琳”,西安“义兴泰”、“自积永”,故市“顺兴生”、“公正诚”、“凝运长”等号及其他行业20号,房产200余座。仅西安“义兴泰”从郑州、河北贩运各种布匹到西安、甘肃各处贩卖,生意最盛时有10万银两的资本,店员30多人。“义兴珍”系统最盛时资本300万两,总值450万以上,店员800余人。常生春对马朝贵礼遇有加,每次马朝贵回陕向东家汇报业务时,常生春都亲自带上乐人、轿车到渭河岸边迎接,放炮敬酒,亲自为马朝贵执镫,一路吹吹打打,场面极为隆重,体现了良好的“东伙关系”。对其他伙计、学徒也是以礼相待,帮其在家乡结亲娶妇,发送亲故,使伙计有知遇之恩。辛亥革命后,四川动乱,总号“义兴珍”的伙计们将账本藏好后,携带500两银子逃回陕西交给东家。东家问:“这么多银子交给我咋办?”伙计们答道:“四川那边乱了,人都散了,银子是你家的,不交给你给谁!”后来东家无法,除一部分分给伙计外,均分给自己的儿子,体现了东伙的诚笃人格。
常家当年财宏气盛,“五经堂”在板桥南村修有五大房院,都是水磨砖砌成,有大量石雕、砖雕,大厅宏畅,后院修竹,一派富贵气象。房梁的担子从终南山买来,两个人都抱不拢。二门还专门养有戏班,有陕西著名秦腔名角王文明,艺名双喜,社长叫金叶子,逢年过节在常家戏台办堂会,在渭南很有影响。光绪二十七(1901)年,常生春其母“过三年”举办大祭,演大戏五台,小戏十几台,知县张世英闻讯不准,但见有省藩台樊增祥送的挽幛,并派兵队前去护卫,只好作罢。
1900年庚子年间,义兴号五经堂助银10万两,捐粮5000石(每石300市斤)受褒奖,被封为“资政大夫”。常家生活奢靡,常生春有孙叫祥和子,养有名马叫“独角兽”,因马头生角而得名,十分珍贵,名闻全省,每年全省三原腊八古会上跑马,若独角兽不到场,会就不算圆,后来被慈禧太监李莲英知道了,要出1000两银子占为己有,祥和子赶忙偷骑回家藏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