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持久收入理论中,我们假设消费与储蓄的选择取决于一个人的持久收入,而不是暂时收入。对于具有『高心理贴现率』的人,假设他拥有与其他人相同的产出能力,他也会低估自己的未来产出价值,继而低估自己的持久收入。在他看来,他比自己的实际状况更差。由持久收入理论,他将降低自己的消费直到自己的预期持久收入水平,同时增加储蓄。这是由持久收入理论能得到的结论。接下来我们将扩展这个模型。
我们可以假设存在一种名为『机会』的特殊商品。『机会』类似于一种风险投资,它给予你获得大幅提高未来收入的机会,同时也有可能让你失去你的所有投资。并且我们假设,长期看来,『机会』是一种好东西,更多抓住『机会』的人,更有可能获得更高的持久收入。
『机会』对高心理贴现率者而言,存在三个明显的效应。其一,高心理贴现率者会低估『机会』这项风险投资的现值;其二,高心理贴现率者认为自己拥有更低的持久收入,因此会有更加谨慎的风险偏好;其三,高心理贴现率者会减少自己的消费,其中可能进行的对『机会』的消费也会相应减少。因此,高心理贴现率者会更少的抓住『机会』。
由于更多的『机会』意味着更高持久收入的可能性,更少的『机会』也意味着更低的持久收入。拥有高心理贴现率,自认为拥有更低持久收入的人,也因此真的拥有了更低的持久收入。
由于穷人倾向于具有更高的心理贴现率,在假设未来产出能力相同且不论禀赋的条件下,他们在长期内也将失去更多的能够提高他们持久收入的『机会』。这也许可以称作『贫穷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