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其实最流行的是断舍离,断绝不必要的东西进入你的空间,舍弃多余的东西,离开对物品的执念,通过整理物品,来整理自己的内心。与此相对应的还有《怦然心动的魔法整理术》、《极简生活》、《法国人只需十件衣》等等,都在宣传着,让我们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到自己真正的需求上去,发现自己的内心,摆脱外在物品对自己的牵绊,让心灵更净化,更加的关注自己。
任何时候把最宝贵的注意力放在自己而不是物品身上自然是对的,毕竟注意力在哪里,回报才会产生在哪里。
可也有人说,如果真的非常喜欢一件东西,那就赶紧去买吧。买了最多后悔三个月,不买有可能会后悔三年。
我有过这种感受。那时候大学刚毕业,一个人在上海,某一个晚上和久违的同学见面,无意中看见一条很漂亮的大红色百褶裙,正是时下最流行的款式,价格也能接受。偏偏很多年不穿裙子没有自信,又觉得大红色太过扎眼,犹豫很久,还是放下了。
后悔思量很久,那条裙子的样子时不时就在眼前浮现。终于咬牙决定先买了再说时,却再也找不到了,直到自己也过了穿百褶裙的年纪,依然觉得,没能在年华最好的时候穿着大红色在阳光下张扬一回,很有几分遗憾。
想想小时候,看到别人家孩子的玩具,内生向往求而不得时最遗憾,长大后可以买到很多了,却已经失去了儿时渴求的心情,得到的快乐也丝毫感觉不到,甚至还有可能,压根想不出小时渴盼的原因了。
享乐要趁早,因物品缺失导致的快乐缺位,实在划不来!
曾经看到过这么一篇文章:有父母为了教育子女要懂得节俭,孩子渴求的玩具坚决不买。等到孩子们大了自己有能力买了,发现即使买的再多,也没有孩童时候得到期望的礼物时候的快乐了。文章里面说到,让孩子在当下的时刻里面感受到最大的快乐和幸福,才是父母应该要做的。
当了母亲之后,常常会想到这篇文章。文章中的观念当然有些过于绝对了,但是在掌握好分寸的情况下,尽可能的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她觉得自己的需求被看见、情绪被关注,应该才是有益的吧。
每种思想都有道理,也自然都有各有弊端。
一味的断舍离就好么,完全不为外物所喜了,感觉人也快要净化升级了吧?人生若没点小趣味嗜好,单调而绝对的活着,该是多么无趣啊!
一味的买买买,且不说经济上是否能够承受,物品一旦需求过剩,因新物品带来的快乐阈值必然愈发提升,迟早会抵达“不以物喜”的境地。
所以说,在shopping上面,没有哪个就一定更好,还是要看是否适合自己。如果知道购买了这件物品可以让我更加的开心快乐,我又何必一定要抱着并不是必需的心态纠结到死?同样的,如果明知道这件物品并不需要喜欢,我又何必跟自己过不去非要让钱包减肥?
上学的时候,父母曾经传达了一个很朴实的思想给我:别的上面都无所谓,吃上面一定不要省钱。这个思想放到今天依然不觉得落伍,因为身体和灵魂都需要及时的补充营养,只要这两方面的营养充足了,其他再不好的行为,也总能胡诌个1234来证明其有效。
不然,我干嘛费这许多功夫,敲这许多文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