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陈军77-98
语文的教学对象确定,学生和课本,但是教学目标不确定,教学内容的灵活性,不归类性
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思想上的动,老师引导学生动,学生促进老师动,这才是互动。
长在哪里,长在智慧上,具体,长在思维方式,思想境界,思考活力。
注重学生的体验
朗读是一个学习行为,这个行为是在为后面的思考打基础,它是思考的一个前提。
读书要领略到文章之美,要通过一定的朗读技巧来体现。
教师在每节课当中都会有一个新的思想,思维增长性质在里面,它不会重复的增长。常教常新。
目前语文教学还是以问题为引导,那么在一堂课里面,问题的设计,要构建思考的联系点,联系性的思考是对若干问题的逻辑构建。之前上《普罗米修斯》就遇到了这个问题,课文的层次很清楚,其实就是学习人物印象,如何勾勒出一个完整的普罗米修斯,是通过这样一个逻辑事件里去分析,当然普罗米修斯就是这样一个人吗?还可以延伸到课外阅读!一件事里面,可以看出人物的复杂性。认识了普罗米修斯,这时候再让学生去思考,火神为什么去敬佩,大力士为什么愤愤不平,学生自己说出来,再看,这两个都帮助过普罗米修斯的人,是一样的人吗?不是,就又佐证了课文里对于,火神不敢违抗命令的那句话!
不是把课文所有的疑难的地方,都提出来作为课堂的问题。这是语文老师在处理课文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贴近,接近学生心理需求的发展区,所以才会因材施教。上面自己提到的普罗米修斯教学的这样的设计,不知道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适当的发展,帮助其构建逻辑的起点,思维思考的方式?还是有拔高!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发展区,要去如何了解?
莫怀戚的《散步》中,妻子对丈夫的支持,是对他的支撑,因为这是一个做妻子的责任,她把对丈夫的支持看成是呵护这个家庭和谐的一种责任,她不是畏惧丈夫。这一点,以及这个思考模式,这种思维,值得自己即将为人妻,从这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同样的,丈夫也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待妻子的付出。
激发学生的质疑,多疑处如何少疑,化疑,无疑处怎么生疑和深疑。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解读 钟启泉 101-124
以生为本,以学定教,以学后教,学有所教等教学理念及方式纷纷涌现,教育界逐渐意识到研究学生的价值,意义,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不等于学生的学。
教育是人性化的事业。发现儿童教师的对象是儿童,0-18岁的都叫儿童,教师要成为教师的一个前提,即教师是儿童研究者,你的工作是发现儿童,认识儿童,尊重儿童。
儿童是人,不是狗,注意训练问题
儿童是儿童,他不是成人
儿童是不断变动的。
教师的学习是在实践中学习。
教师是一个反思性的实践者。
教师的工作特点是在理论指导下实践。教师要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有三个前提条件。第一研究儿童成长
第二要吃透教材
第三,有自己的教学主张,教学追求。
教学实践能力是教师成长的核心。
老师上课要引进三种活动,一,教师编制的学生自主活动作业。杜郎口的经验?是什么?
二,小组讨论,如何小组讨论,一定要去教,讨论什么,怎么讨论?
三,简短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