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幸福是一种转换力
*你活在父母的剧本里吗
*父母爽-我不爽的双输游戏
*我爽-父母不爽的双赢模式
*在人生的董事会上,你永远是最大的股东
*做自己,还是演自己
*我们的幸福感是怎样流失的
*谁动了我们的幸福
*我们把自己弄丢了
活在父母的世界
不得不承认,我们的亲人对我们有着很大的牵绊力。为何我会用牵绊力这个词?因为我们跟父母的想法和利益并不总是一致,所以当矛盾产生的时候,我们基于“道义”,对,就是道义,往往容易做出妥协。
想想,我们为什么会做出妥协?
1、我们所受的教育告诉我们,不听父母的话就是不正确的,是大逆不道的。
2、我们所受的教育告诉我们,父母对我们有恩,忤逆他们就是不感恩,而一个不感恩的人是不道德的。
3、未来还得跟父母保持和谐状态,闹僵了也许会损失经济利益,也许会损失心理利益。
其实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之所以做出某个决定,完全是基于对未来的判断,怎样可以使未来更有利,我们就倾向于做出某个选择。
有人说,第一条和第二条我怎么看不出来是基于对未来的判断呢?你再深入挖一下,之所以我们会不敢“大逆不道”,之所以我们会不敢“不感恩”,是不是怕一旦成为了这样的人,就会被主流社会抛弃和嫌隙?因此我们在潜意识里就是不敢去违逆大多数人的主观意志的。
但大逆不道的“道”有什么标准和合理性呢?或者说是不是一旦不按他们的意思就意味着不感恩呢?很少人会去这样深入思考,他们所有的利益都是基于安全感,只想着不能跟多数人不一样。
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是不值得交往的,所以当两者发生矛盾的时候,我们应当尊重和考虑父母的建议,但若是两者完全冲突,是按父母说的做,还是按自己内心所想的呢?如果你真的如你自己所说的那般高尚(不贪图父母潜在的给予),那么当然应该做自己,因为你才是自己人生的唯一主角啊,否则你就算“从”了父母,也不代表你更有道德,这只是你的利益博弈后的结果而已。
没有父母参与的人生可能会有缺憾,但没有自己参与的人生连意义都不存在。
活在子女的世界
活在子女的世界和活在父母的世界看起来是相互独立的,但其实两者之间是有强关联的,要避免子女活在父母的世界,可能需要某些父母先尽可能不要活在子女的世界,毕竟对于合格的父母来说,尽可能让子女人格独立才是他们的责任。
但有时候作为父母,自己也控制不了自己,看到子女做出跟你期待不符的决定时,也许就会不由自主地干涉他们的决定,想“帮”他们一把,这其中就可能有你曾经过度“活在子女的世界”的因素了。
其实这也是戒断反应的一种,就跟戒奶是一样的,必须先经历痛苦才能完成。如果你希望痛苦少一点,那么就不要让这种习惯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养成。
过度付出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取的,因为我们嘴上可能不承认付出是为了回报,但潜意识里,没有任何一个人是愿意做无用功的,哪怕我们在付出的时候已经得到了对等的快乐,但很多人并不认为那是对等的回报。
因此父母很容易就会把自己的失败、过错全部推到分了资源、精力给子女的这件事上。隔壁老王为什么比我成功?因为他都不管孩子,一心扑在事业上,我要是不管你,我可能过得比他还好,现在事业没了,你还要忤逆我。
若是存有这样的心理,怎么会没有强烈的戒断反应呢?很多人正视不了自己的失败,就会落入我们前面所讲的受害者心智的陷阱之中。
因此,作为父母得从一开始就认识到,我之所以对子女好,是因为我想对子女好,而对他们好这件事本身已经遂了我的意,我得到了心理上的巨大回报,这样再要索取的欲望就会少很多。
社会的幸福
很多人其实是没有什么幸福概念的,之所以这么说,并不是因为他们感知不到幸福,他们完全可以感知到,但他们的幸福往往是被操纵的。
可能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他们对于幸福的定义其实一直屈从着这个社会的大多数人的主流观点。比如考上清华北大、升了经理、有房有车就能得到赞赏,得到肯定,得到尊重。然而这样的幸福往往并不持久,因为他们的上面永远有更多的人。
而且社会有一个规律,那就是如果要按这样的方式去计算幸福,那就注定只有金字塔尖的一小部分人也许还能残留一点幸福感。属于社会的幸福感永远是稀缺品,因为按照这种幸福设定,排在前面的永远是凤毛麟角。
丢掉社会的幸福,找回自我的内生幸福,这就需要我们的大脑里有感知细微进步,并保持乐观的系统。要知道幸福并不是一个少数人笑多数人哭的游戏,幸福是每个人都能得到的礼物。
hxleihao-田宝文章健身房-理财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