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著名家庭教育专家薛立新教授:选用最适合学生的教师
每个学生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喜欢的学习方式,不管是哪种运营模式,只有适合孩子个体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才是最有效的。特别是在教育同质化现象突出,呼唤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呼声日益高涨的背景下,教育机构为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老师显得更为重要。
课外辅导机构是对课堂知识进行延伸,并加强课外知识的补充。与学校教育不同,教育机构要结合每位学生的自身特点和需求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所以,今天的许多教育机构的1对1辅导模式则算得上“私人定制”模式。这就需要老师要适合对应的学生,给学生最个性化的辅导。
学大教育的教师观: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
李建华博士,负责学大教育公司教研、教师培训和课程开发工作,他还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副教授,曾经在北京一所非常著名的中学任副管理者。
李建华博士说,第一次听说学大搞“1对1”个性化教育时,他觉得很好奇,也很不可思议——“一个老师对一个学生”,“一个学生一套教学方案”,学大从哪里去找那么多有能耐的合格的教师啊!
在公立学校呆了那么多年,他太知道一个学校要培养一名合格的老师是多么不容易,一个教师要熬成一个“名师”更要付出多少的艰辛努力。而名校之所以成其为名校,能够吸引家长挤破脑袋把孩子往“名校”送,究其根本,也是因为“名校”有“名师”,有比别人更多的合格的教师。
正是好奇心推动着李建华开始关注学大,走近了学大。
来到学大后,李建华有很多的感动和感叹,一是为这个年轻团队的对办教育的执着所感动,学大教育能够在8年时间里有快速的发展,找到了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固然重要,但最难能可贵的是始终把做好教育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更让李建华博士感叹的是这个团队的智慧——学大人有他们自己的教师观: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他说,这就是观念更新的魅力,如果沿袭学校的观念,“名师”匮乏会成为困扰学大以及所有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瓶颈;但是,换一种观念,学大的成长空间一下子海阔天空。
李建华博士告诉记者,学大目前在全国有教师四千多人,主要从社会招聘,有教师资格证、3年以上的教学经验是入门门槛。绝大多数为全职老师。在普通年级补习学生配备上,以个性化教师为主,而在毕业年级,安排的大多是当地市区重点中小学专兼职教师、特高级教师,需要超过3年以上的教学经验。
为了保持稳定的高质量教师群体,学大采取聘用合同制签订全职老师,提供基本底薪,课时费以具体授课为准,再加上教学奖金和社保,这在业界是颇具有竞争力的薪水待遇。
在学大,教课老师只是整个教学环节中的一环。因为学大的个性化的服务体系、服务团队为学生提供的是个性化的服务方案。教师的角色只占其中的一部分,学大对教师的要求就是能够充分理解个性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能够按照学大的个性化教育辅导体系来执行。即通过个性化教育辅导系统平台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科学管理学习,而后期的跟踪服务则由管理团队中的其他人来完成。教师更多是处在执行层面。这个平台系统里有咨询师,有学习管理师,有学科教师,有心理教师,有教育专家,他们共同为孩子做学习规划,学科教师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
现在,很多人理解“1对1”就是一个教师对一个学生,其实,这是一种误读。在学大,实施的是一个教育团队对一个学生的策略,发挥的是团队和系统的整体作用。学大的教师不可能都是传统意义上的“名师”,但学大会根据学生的需求,为他们找到最适合的老师。
选老师,别要最好,只要最合适!
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享有适合自己的教育,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才是最容易产生效果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名师情结”可以理解,名师毕竟有着自己特有的优势。但“适合自己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俗话说“鞋是否合脚只有自己的脚知道”,选择名师和选择鞋是一个道理。孩子的个性特点、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不尽相同,最合适的老师才是最好的。教育机构背负学生课外教育的任务,所以,要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实际上就是最适合孩子的教育。这样的教育由老师来完成,归结起来,就是为学生找到最适合的老师。
教育机构管理者在寻找和打造适合学生的老师时要注意下面问题:
第一,改变家长喜欢找“名师”的观念。家长喜欢找“名师”,图的是踏实。名师因为有名,教得好,有实力……,但“名师”并不等于适合孩子。我们做教育的都知道,名师的“名”,要看是自己实力挣来的,还是所在的名校给他的。若自己挣来,则老师实力深厚、洞悉学生!若“名师”的名,仅是所在学校的“名”。那这样的名师可能真就不适合学生。
第二,在家长心中灌输“其实没名师,只有最合适老师”的观念。所谓“名师”,就是告诉家长,他有“名”,经验丰富。但选老师,如同选衣服,合适就好。我们家长不能拿孩子去试错,因为成本太高。
第三,介绍家长那些带班量多的老师。带班量多的老师,其实是最懂学生的老师,他知道怎样将讲课风格、知识呈现形式、顺序适合更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