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作者是我可爱的美术老师:画字儿。
我花了两个晚上,几乎通宵读完了,极具吸引力,很好看。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几位艺术系女生,大学四年的生活。她们背景不同,性格不同,选择不同……虽然来到了同一个大学起跑线,最后依然人生迥异。
艺术系,单单这几个字就足以让其他专业的同学感到好奇吧。读来确实没有失望,其中的一些故事,比电视剧还有冲击力。作者说,那些故事都是真实的。
令人叹为观止。
读完总想写点什么,可惜文评这件事我一点也不专业,所以随意说说看法。
关于矛盾
读完整本书,我脑子里浮现出一个关键词:矛盾,毫无疑问,整本书充斥着大量的冲突与矛盾。
这是一本自传体小说,由作者本人经历改编。书中那些突然的变故与转折,让我措手不及,且不敢相信。仔细一想,这些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于是心又被重重揪起来。
“矛盾”是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也是读者为什么一读就停不下来的原因,作者显然了解这一点,于是她不停地抛出冲突。
关于节奏
非要鸡蛋里挑骨头,我个人感觉是节奏有点“平”。就像一幅规律的心电图,那些矛盾是上下波动幅度,哪怕跨度很大,但这变化是规律可循的。
一旦被读者找到规律,期待感和代入感就会受影响。可能我描述得比较抽象。
我的直观感受是,从田芳回老家后,每一章作者铺垫的人物似乎都会出些什么事情,仿佛前面已经给几位女孩挖好了一个个小坑,等着她们往里跳。想要避免这一点,只能把情节安排更巧妙,但这非常难,我也没有经验。
关于视角
全书总的时间线是大学四年往前推进,中间穿插着角色们过去的故事。我觉得安排得最好的是361男生,我已经不记得他的名字,可他的那段描写自然又流畅。描述一个大学生自杀情节并不容易,要给读者冲击,又不至于太狗血,作者从他和孙同学的相处入手,用孙同学的视角渲染氛围,非常优秀。
所以视角也是很有意思的。由于本书的自传性质——我个人感受,很多角色比主角的形象更加鲜明,这很好理解,主角,也是作者,她是旁观者,她真正看到了一些事,当然可以用高超的文笔写下来。
可她看不见自己,所以吕嘉的描写是细腻且有点拖沓的。本书中吕嘉的形象,基本在心理活动和人际关系中展现,并对吕嘉做了很多外貌描写。
从小说角度来讲,每一份笔墨都用在刀刃上,对情节有推进和渲染作用的才写,没有就不写,文中好几次提到吕嘉的身高和修长的身材,其实只要第一次好好描写了,后面是否可以不再提?
写到这里,我又觉得自己说得不对。整本书的主题围绕着成长与无奈,也许就是吕嘉那些青涩的小心思,时不时和其他女生的比较,才让这个大学生角色如此真实。
不过这毕竟是第三人称视角的小说,可以尝试用其他人的视角和事件来侧面描写吕嘉,我想这会让她的形象立得更稳。
关于推荐
综上所述,我认为这本书对作者自己和读者有着不同的意义。对于作者来说,这是青春的纪念和延续;对于大学已过的读者来说,我们从这本书里找到了一些影子,也满足了一些好奇;对于正在上大学的读者来说……我很好奇这类读者有什么收获,这个交给年轻人评论吧!
非常推荐这本书,艺术学院女孩子们的故事,触碰过艺术的灵魂都是更加纯粹的,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