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着未来的“魏莱”,代表着正义的“郑易”,“北望今心,陈年不移”,他们的名字如此美丽,阳光与阴影并存,是青春,还是罪恶?是伤痛,还是成长?是真实,还是隐瞒?是生命最深处的弱点,还是人性的卑劣?导演曾国祥,到底要通过这部电影向我们传达什么?这部由青年演员易烊千玺,周冬雨领衔主演的影片讲的不是青春疼痛,也不是校园爱情,而是定位于校园暴力,校园欺凌的展示青少年成长心理的影片,“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两个处于社会背面的少年相依相守,对抗的,是整个世界。10月25日影片首映,并在社会上取得了巨大反响,将校园霸凌话题带入了公众视野,随后《未成年保护法》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迎来大修,未成年人保护问题再次成为全社会热议的话题,“每个人都有少年时代,所以每个人都是少年的你。”,谨以此片,献给身处水深火热中的我们,献给这个黑白难辨的社会。
’”脸上那么脏,可是她干净;身上都是伤,但是他不疼。想变聪明,押得中人生;想变强大,足够保护她。选择相信我,从阴沟里爬出,想活命就闭嘴。跟在你身后,不能同路不能并肩,自己学着长大。只有你赢我才没输,你在乐园我才在天堂。陈念欠小北的不是钱不是饭,是高考结束那天,牵着手迈过十八岁的盛夏。“在影片中,两人面容全部丑化,雀斑,伤口,抹黑,少年应该什么样子?青春?爽朗?天真?可他们不是。他们是少年,却没过上少年该过的生活。影片开头一场自杀事件先声夺人奠定了整部电影低沉压抑的基调,“她们都在欺负我,你们为什么不帮助我?”被欺凌者无助质问,旁观者不知所措,一步错便步步错,陈念错过了一个拯救别人的机会,也就错过了一条无辜的生命,也就换来了一个注定悲惨的人生。殴打,追赶,泥土血液,欺压与侮辱,少年不屈并且桀骜,他们饱受身体和心里的压力相互救赎:家长的野蛮,老师的懦弱,警察的无力,一切的一切都是压死少年的最后一棵稻草,于是有了后面发生的所有。观影后,有人评论道,这是一部孩子爱看的影片,却不是大人爱看的,我想确实是这样,没有哪个大人真的愿意去承担自己的错误,《少年的你》抓住了许多成年人想拼命擦洗遗忘否认的东西,才会让他们想锐叫,想甩脱,想审判。
影片中,理性冷静的女警问郑易,怎么可能有人为了另一个人,去坐十几年牢,承认自己强奸和杀人。郑易的心,明镜一般:你和我不会,但他们还是少年。
影片虽定位于校园霸凌,但主题却紧紧围绕着青少年的成长,“从来没有一节课教过我们,如何变成大人“,自幼缺少关爱的小北,母亲贩卖假面膜的陈念,他们无辜又无助,在成长的问题上,从来没有任何人能向他们以身作则,陈念将全部希望押注在高考的那短短两天上,“读书,考上好大学的,如果可以的话,保护世界”,这是陈念承受着欺凌时还怀揣的美好的愿望,可灾祸却改变了她的命运,过失杀人让她痛苦,更痛苦的是要让别人来承担她的罪名,高考时路边小北绑好的雏菊是对她从未说出口的爱与责任,632不光是她的高考分数,更能让她逃脱苦海,高考后学生在学校洒落漫天的纸张,陈念面对飞舞的试卷突然醒悟,高考不是最后的跳板,她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透过现象去看本质,影片也反映了所有学生目前经历的事情,高考制度在中国尚来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它僵硬,有人却说在众多的不平等下它给了我们相对的公平,假如高考或’成材‘天然正义,有谁会想听听十几岁的身体里涌动的,并不只有一条窄路或者单一未来,那已经是一株枝桠很多的树了,如果只允许主干生长而强行剪枝直至创口过多,树也是会鲜血流尽的,不是吗。
我们回顾影片的制作,导演曾国祥试图去放大社会的丑陋挖掘不为人知的罪恶,在镜头处理中,他以奇致胜,频繁采用特写加近景的方式,用最真实的镜头去捕捉大量的跟拍、手持,以及碎片式剪辑,营造出强烈的恐慌与不安感。这种情绪,其实就是角色在片中的情绪,它以影像的方式,最直接延伸给观众。影片后期郑易审判两位少年,编剧使用囚徒困境推动剧情达到一个节点,我们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解释:囚徒困境指两个共谋犯罪的人被关进监狱,不能相互沟通情况,如果两个人都不揭发对方,由于证据不确定,每个人都坐牢一年;若一人揭发,而另一人沉默,则揭发者因为立功而立即获释,沉默者因不合作而入狱十年;若互相揭发,则因证据确实,二者都判刑八年。由于囚徒无法信任对方,因此倾向于互相揭发,而不是同守沉默。最终导致纳什均衡仅落在非合作点上的博弈模型。
人人都想自保而后逃之夭夭,由此囚徒困境失败几率极其微小,但影片中却不是这样,陈念与小北打破了这一定律,面对警察他们携手对抗,面对这个世界他们据理力争,“只有你赢了,我才不算输”小北全力守护,陈念绝对信任,“在成年人肮脏的世界里,;两个人就这样长大了”
“我和你不会,但他们还是少年。”
“可是我喜欢一个人,我就要给她最好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