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1891.12.17—1962.2.24),汉族,安徽绩溪上庄村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
读书是快乐的,为什么呢?
因为“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如果推论为什么要读书,可有三点:
第一,因为书本是学问知识经验的记录,人类的遗产,读书就是接受这部遗产,来做基础,再去发扬光大。
书本是古人经历几千年来的学问、知识、经验的结晶,读一本书,等于经历了古人所经历的数千百年的经验。如果我们获取每一点知识都要一次一次去经历、试探,而后知道、明白,那我们的知识便不能进步,一切文物制度便有退无进。
读书可以使我们在极短的时期中,把古人的遗产全部接受过来,根据需求,有针对性的阅读相关的书籍,把古人经历数千年来的学问、知识、经验快速的学习过来而为我用。在古人的基础上再去发挥,则人的学问就越能深造,知识越能充足,经验越能丰富。
第二,因为要读书而读书。人类是必需读书的,有读书的必要所以才去读书,只有多读书才能读懂更多的书。
读书要博。什么书都要读,读书越多就越能读书。有许多书我们读起来是不懂的,一定要读了许多别种书才能读得懂这本书。先读的许多书好像是种工具。
王荆公说:“读经而已,则不足以知经”,又说:“致其知而后读”。
譬如《墨子》一书,清朝的学者懂得此书的学者还不多。由于大家不懂得光学、几何学、力学等知识,便不能完全读懂。后来的人知道力学、光学以及各种新知识,所以能完全了解《墨子》。
所以,“读一书而已,则不足以知一书”。多读书,然后可以专读一书。譬如读《诗经》,倘若先读了古今中外的许多歌谣,便觉得《诗经》好懂的多了;倘若读过社会学、人类学那就懂得更多了;……总之,你读过的书越多,你懂的《诗经》也更多。
所以,我们为了要读书,哪能不读书呢?
第三,因为要解决我们的困难,所以要读书,读了书是能够替我们解决目前的困难,应付环境,和获得思想材料的来源,所以要读书。
做人难,那是人人所感觉的。有困难就要有主意去解决,要有主意就需要有思想,思想如何而来?自然是多读书。
知识是思想材料的来源。好的思想,要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如何解决、解决问题、验证这五个环节。人生有太多的时候遇到三岔路口,走左还是走右?这样做还是那样做?而知识不够,学力不足,经验不丰富,从来没有想到,所以要解决问题时,便没有材料。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有许多书读了就能应用,来帮助你解决困难。
有一个学生,在晚上看本小说,这本小说非常好看。看的兴味十足的时候,灯光忽然熄灭了。那时,他好不心烦。他仔细观察为什么灯会熄灭,发现是灯油太少了,灯芯在上面,吸不着油,所以灯光熄灭了。于是他就想起《伊索寓言》上有一段故事“乌鸦喝水”,但是灯口太小,一时没有适合的小石头。他又想起了曾经学过的理化科,知道有比水轻,把水装进去,油便浮上来,油和水不会混合,对于灯光没有什么影响,结果,他的困难自然解决了。
所以,读书是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困难的,读书越多,困难越容易解决。
读书要精而博,精简单来说就是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眼到,是要个个字认得,不可随便放过。
口到,是一句一句要念出来。
心到,是每章每句每字意义如何?何以如此?都要用心思考、甚至查阅工具书,作文字分析,比较参考,融会贯通。
手到,就是要劳动劳动你的贵手,才有所得。
例如:
(一)标点分段,是要动手的。
(二)翻查字词典及参考书,是要动手的。
(三)做读书札记,是要动手的。札记又可分为四类:
a.抄录备忘;
b.做题要、节要;
c.自己记录心得;
d.参考诸书,融会贯通,作有系统的著作。
吸收进来的知识思想,都是模糊零碎的,算不得自己的东西,必须做一番手到的功夫,那种知识思想才能算是你自己的。
动手标点,动手翻字典,动手查书,都是要紧的读书秘诀。尤其是动手翻书一项,更为要紧。
最后,我们要读书,如果能懂得一种外国文自然是最好不过的。我们国家汗牛充栋的书,很少有系统、有结构。《经》,《史》,《子》、《集》……等,都是零零散散集成的,毫无系统可言。因此,如果能懂得一种外国文字,就可以收博览群集、触类旁通之效。那么,你就可毫无阻碍的读书,并且觉得读书是如何快乐的了。
元刚读书,每日与您分享读书心得。(图片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