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影响力》这本书,就不能不提“稀缺原则”,这个被大家认为物以稀为贵的原则背后,其他还包括很多心理学的核心观念,使这个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内容更多元,也更精彩。
1、稀缺原则的核心首先是损失厌恶,不失去要好于不得到。如果让一个人在不丢失50元和得到50元二选一,人们更会倾向于前者。所以,在日常谈判的时候,如果像让对方接受某个条件,不如先告诉他一个他能接受的最好的结果,再说如果不接受这个条件,就无法实现。先预期能得到,再假设失去,会起到奇效。
2、稀缺原则还包括“物以稀为贵”。越得不到越值钱。哪怕是一个变质的馒头,因为紧俏,因为我们想要要不了,想得得不到,所以,变得香馍馍;就像电影院打出了“专场放映、座位有限、预订从速、过时不候!”的广告,就是制造了这种稀缺感。
3、逆反心理。越得不到,就越想得到。比如你出门前告诉孩子,千万不要碰刚买回来的花瓶,等你回来,大概率会被摔掉。对于大人也是这样,越限制去登录国外网站,我就越想翻墙,其实翻过去,风景依然和墙内一样。
4、落差心态。得而复失,还不如没有得到过。告诉孩子们,原来一个盒子里放着10个饼干,现在只剩下两个,来让孩子们抢,比告诉他们本来只有2个,要更让孩子们抢得欢。
5、竞争环境。大家都想得到的东西,我也必须要得到。参与竞争资源的抢夺的感觉,有着很大的刺激性——这几乎是本能的反应。
如何应对和防范“稀缺原理”对我们的影响呢?
我认为,首先要意识到,我们对于限时限量,大家争抢的很多产品,都是冲动需求,或者说至多是未雨绸缪,将来能否用得到还有太多不确定性。其次,如果抢回来不用,占用家里的空间也是一种成本,因为有一天你可能要山下英子的“断舍离”,在当下物质充盈的时代,没有什么是买不到的,也很少有东西是可以增值的,不如把钱用来投资,舍固定资产,而求流动资金;第三,只要是商品,都有时效性,都有保质期,包括心理上的保质期,新鲜感过了,可能才会发现这个东西毫无价值。
当然,稀缺原理还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首先,利用损失厌恶。我可以把我最喜欢的东西,比如书,作为价值20元的一般等价物,当去吃麦当劳时,我会计算损失了几个一般等价物,这样无形中避免了不必要的消费。
其次,如果把商品看作稀缺品,我们会深陷其中。而如果把当下正在聊天的朋友,把每个闲暇的时光,或者每次锻炼的机会,每一个能产生心流的瞬间当成稀缺品,你的心态会发生截然不同的变化,会比别人多一层体验。
第三,把自己或他人置身于竞争的环境,甚至是一些原本确定性的事件中加入不确定性的因素,人为制造竞争,反而会让担心损失既得利益的人参与竞争,从而激发行动力。
最后,要让自己成为一个稀缺的人,不断追求创新,勇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一个“窄门”中成为鸡头,而非凤尾,这无形中会增加个人的附加值,更有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