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学习孟子第三十一课(万章章句上下第三节+ 万章问"友"),原文如下:
万章章句下·第三节
万章问曰:“敢问友。”
孟子曰:“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献子,百乘之家也,有友五人焉:乐正裘、牧仲,其三人,则予忘之矣。献子之与此五人者友也,无献子之家者也。此五人者,亦有献子之家,则不与之友矣。非惟百乘之家为然也。虽小国之君亦有之。费惠公曰:‘吾于子思,则师之矣;吾于颜般,则友之矣;王顺、长息则事我者也。’非惟小国之君为然也,虽大国之君亦有之。晋平公之于亥唐也,入云则入,坐云则坐,食云则食。虽疏食菜羹,未尝不饱,盖不敢不饱也。然终于此而已矣。弗与共天位也,弗与治天职也,弗与食天禄也,士之尊贤者也,非王公之尊贤也。舜尚见帝,帝馆甥于贰室,亦飨舜,迭为宾主,是天子而友匹夫也。用下敬上,谓之贵贵;用上敬下,谓之尊贤。贵贵、尊贤,其义一也。”
艾婷的分享:
闻 万章是孟子的学生,和孟子一起编著孟子七篇,万章章句上•下是集中记录万章问孟子问题,而得到解答的记录。孟子讲述伯夷的克己清廉,伊尹承担天下重担的担当,柳下惠坐怀不乱的风节,孔子的识时务和处理事情的果断决绝......,这些集大成的圣贤故事。今天主要讲孟子关于怎样交朋友的话题。
思 什么是朋友?朋友对我们的意义是什么?怎样识别真正的朋友?怎样交朋友呢? 一.孟子认为"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不倚仗自己的年长,不倚仗自己的显贵,也不倚仗兄弟的势力来交朋友。所谓友,是以对方的品德为友,不可有所倚仗。 二.小篆中"友"字很形象,两个"又"上面有似人的头,下面有似人的脚,很像同一个方向行走的两个人。友:同行者,同道为朋,同志为友。对于一个人而言,绝对不是外在的长相,年龄,富贵,贫穷等等,而是看他(她)的内在德行,价值观。古人对"朋友"二字非常看重,朋友千金重,朋友很难得。我们现今社会,喝茶聚会,吃顿饭,加个微信,称为朋友; 初次见面,称兄道弟,称为朋友。若真如此,只能说我们太肤浅。 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人交什么朋友。 没有共同语言,很难聊下去的人,注定与他(她)是两种关系: 第一种,陌生人,无缘。 第二种,对方的价值观错误,他的认知层面与自己不一样,他不明白何为德行,何为仁义礼智信,做到没有鄙视、轻视,用一种慈悲心引导对方,是他(她)的良师,这是随缘。 四六祖慧能大师曰:"若言下相应,则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生活中有些人需要我们引导,有些人与我们同行,有些人可以引导我们。遇到德行,价值观与自己相近时,这种人就是我们的朋友。有些人的德行在自己之上,品行足够好,我们需要非常谦卑,让高人成为自己的老师,引导我们; 不能引导别人者,不能成为朋友,也不要成为敌人,切勿与他(她)争辩争论。当自己产生蔑视,轻视别人的想法时,产生攻击别人的想法时,一定要问自己:"我需要敌人吗?" 我们要明白,人生修炼自己,提升自己乃第一大事,提升自己离不开同行者、离不开身边的人群,身边的"人""群"决定了我们到底在做什么。 五.确定是朋友,以诚相待,朋友可遇不可求,做好自己,缘份自然而来,同行者自然而来。人与人之间会有特殊的气息相互吸引,去浊气,留清气,养浩然之气,"养"与交友大有关系。 人最开始的善恶之念是我们小时候耳濡目染的爱憎之事,小时看«西游记»,妖精坏,孙悟空好; 长辈们讲的岳飞忠臣,秦桧奸臣......,当我们的内心升起是非之心,善恶之念,外在的孰是孰非,价值观的判断,我们以古人为友,看到他们的故事,看到他们的行为,找到榜样,找到力量。文天祥正气歌讲述十二个故事,他在抵抗金军时,孤军奋战,没有任何援助,还能坚守自己, 一定是他内心的英雄,内心的圣贤与他在一起。 有德行,无关乎今人还是古人,从人的概念抽离出来,从具体事相的人,变成一种精神的存在。 中国人说"松竹梅,岁寒三友","欲知松高节,待到雪化时", 这种不畏严寒的精神,折射出来的正是人所缺乏的坚毅的品格,从具体的表相中抽取具体品格且与其交友,从内心中找到与自己相依相偎的人。
修 同道为朋,同志为友,抽开表相看德行,德不孤,必有邻,以德相交,人会变得越来越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