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狂奔地将公子转运至各个培训道场。检验着教育资金的长短,考验着车技、耐性和坚持,当然,最辛苦的是公子。
读书一场,真是不易。家里舍些银两倒是应该,面对一场场战役或决战决胜、或抱头乱窜才是最吓人的。天天在材料中鼓舞士气“起步即是冲刺”,教育一路何尝不是如此,哪个父母不是瞪圆眼睛、打兴奋剂、端冲锋枪、受百般罪。虽说是自找的,按理应该乐呵着,可着实是无奈啊。如果说上幼儿园是一次近距离搏杀,那么幼升小是可能就是一次有组织的战斗,而小升初就演变成为一场大型战役。
饭店酒店、建筑工地、道路运输等行业的年轻的从业者们,大多是高中毕业甚至有的初中毕业就打工了,是因为学不会或是笨吗?
不比北上广深,就我们看到的,在太原一些排名靠前的学校里,每逢接送便是豪车盛会,很多孩子从小到大没坐过公交、没吃过路边摊,放假时飞了几座城市都觉得不值一提。他们家世很好,经济条件给力,父母的教育理念和实现路线非常清晰,小班辅导、一对一、强化班多措并举,做到了精准有效。一些有心的家长还孔雀开屏争取到家委会的职务,近距离服务老师,全方位关注孩子。实实在在的说,我读书时那个“有钱人、当官滴和老师家孩子都闹不成,穷家孩子最牛逼”的现象发生了彻底的改变,越是家庭条件好的越是牛逼。
不同的地域造就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学校更是决定不同的未来。自干上交通运输这个行当,我就特别喜欢把孩子读书的历程比作道路。好的小学是城市快速路,在出城的时候,如果走对了,那就会上高速,好的初中、高中、大学就是承载孩子的高速公路,而在起点或者在某个环节出了问题,没有上高速,那么可能就会是国省道、县乡路,搞不好是农村路。
我的母校十三中,在90年代,每年初中毕业怎么着也有一百五六十个人,我的同学中有考上实验中学的,后来搞科研、做学问、当军官,也有上中专的,比如我。后来,公子在母校对面的小学读书,我听到老师们总拿母校吓唬他们,说如果不好好学习,那将来只能上十三中。很心酸也很心塞,一直也不大相信。去年和几位初中老师相聚,得知前年初一新生13人,预计会一如既往的持续下降。
当时,我第一感觉就是,不知道从何时起,学校的不同已经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了归类和分岔,既残酷又无奈。尽管,我的经历告诉自己,什么样的人生路都是机遇风险并存,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但很遗憾,在学生时代,如果离开高速,再难追上。
和公子畅聊初中三年的苦乐,以期为他即将迎来的中考减压。他说最大的好处可能就是条条框框多,老师们下功夫多,同学们受到的待遇基本相当。要说遗憾,就是没交到多少朋友。学校对手机、恋爱、打架是绝对强硬弹压的,像他这样的老实疙瘩为了避嫌,索性没啥事就不和女生接触。当然,据公子说在这方面也是野火烧不尽的。
公子目标明确,还想在这里读高中。我以为,他懂事了许多,但依然不想面对家里的唠叨,他看到了自己的懒、慢、不够自律的短板,习惯了被学校严密、严格的管理,静下心来学,简单快乐长,就算结果不理想,也是无悔的。
加油吧,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