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男孩的家长担心,孩子太淘气了,上学以后能适应吗?其实,淘气也是分类别的,可不是一句“男孩天生淘气”就能一概而论的。
在我看来:淘气大致可以分为这几种:
一,孩子的天性,爱说爱动。
二,孩子的好奇心,比如:动手拆东西,扔东西,逗小动物等。
三,不会和人交流,有动手的行为。
四,孩子的玩耍、恶作剧、小聪明。
五,没有秩序感、没有约束感,不懂得守纪律。
所以,请您对号入座,看看自己的孩子究竟属于哪一种,再考虑如何教育。
第一类,完全是正常的
哪个小孩儿没淘气过?不能因为孩子不听话、不全按照大人的理想去做,就说孩子淘气。有的家长完全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嫌孩子烦,对于孩子想找人玩耍、需要精神沟通、探知外界的好奇,通通嫌烦,归为“淘气、不听话”。
这类孩子上学,可能会因为年龄小、不懂事,一时影响课堂纪律,但无伤大雅,通常更不会因为孩子的天性而引起老师的厌烦和歧视。小学教师,尤其是低年级教师,对孩子的心理特点都有很深的了解,对这类情况都心中有数,也有很多办法应对。只要孩子听管教,家长配合,很快就会建立起课堂和学校的秩序感。家长无需担心,所要做的,就是绝对配合老师,千万别觉得这样的管教是拘束了孩子。
第二类,一般都是聪明的孩子会出现的情况
和别人交换不等值的物品、把自己的东西卖给同学,其实是孩子在模仿、在探究,是一种学习。
第三类,实际上孩子是在和别人交往,但是方式不对
有的孩子拙于表达,说不清楚自己的意思,所以有动手的行为。
第四类,其实也是孩子气的表现
比如吓唬同学、藏别人的东西,也不算什么严重的事情。但是,家长一定要对纪律和孩子之间的友好相处有明确的认知,不要认为是小事、很正常,对老师的教育和提醒置之脑后,孩子的秩序感就更容易建立。
第五类,完全是没有秩序感,缺少是非观念
这一类是十分严重的。其实不少孩子属于这一类,但是很多家长是看自己的孩子看不出毛病,自觉不自觉地把孩子的“淘气”归为了前两类,使问题得不到解决。这类孩子上学,自己极不适应,如果家长再对老师的提醒产生误会,就会逐渐成为所谓的“差学生”、“个别生”。在班里缺少朋友,得不到认可,不易建立起自信。
举一个案例:
我们班里有一个小男孩,漂亮、机灵,学前知识很丰富,据说两三岁就识字看书,但是特别淘气,一刻也坐不住。全班都在自习、写作业,他满教室乱跑;中午吃午饭,他不吃饭,室内室外玩闹;和同学交往,总是被告状,同学不接受他玩的方式。像这个孩子的情况,本来是属于第一类,孩子的天性。但是,我和他家长多次沟通,也不见效果,接触多了,也感觉家长不是很重视,觉得孩子学前知识那么多,十分聪明,学习不是问题,纪律是小事,对孩子的教育也没有费心去想合适的方法,要么说教,要么批评,急了就打一顿(家长自己说的),但是都没效果。我也拿他没办法,一来毕竟是孩子,二来老师也只能批评教育,没有其他的“有力武器”,如果是我自己的孩子,我肯定把这个毛病扳过来。现在三年级了,很多同学都在心智上、行为上表现出了成长、懂事、自制,可是他仍然像一个没长大的小孩儿。除了讲课的时候,其他时候:写作业、课间、吃饭、站队、做操,他总会有各种各样的状况发生。做操的时候,踢腿运动故意往前踢前面的同学;有时候不知为什么,就和同学闹矛盾,前来告状;有一次吃午饭,把一个同学弄哭了。
前几天,我下课往班里走,还差5米到班里,就看见他飞快地从教室后门冲出来,正好撞在一个刚拿了饭回教室的同学身上,速度之快,连我想喊一声提醒他们躲开都来不及。后来我把这件事告诉了他妈妈,他妈妈的回复是:他说是想帮同学拿饭,已经教育他了,他说以后会注意。我的理解是:他妈妈认为孩子是做好事(不过我没有核实是不是真实这样,),所以出现状况也值得原谅。这是很多家长的心态,究其根源,其实还是怕孩子挨批评、受委屈。就这件事来说,不管出于什么原因,都不应该这么快地跑,这样容易出现安全事故,万一饭很烫,烫伤了怎么办?万一撞上大人、大孩子,把他撞到了摔伤怎么办?不能因为这一次没有出事就不以为然,因为这种做法本身是有安全隐患的,应该结合这件事对孩子认真严肃地进行安全教育,这不是为了别人,不是为了纪律,说到底是为了自己啊!
再举一个例子。我儿子在外面的教育机构学画画,有一个男同学快6岁了,据家长说,每天都在外面上各种各样的课,但是从来不守纪律,即使是上课的时候也在教室里乱跑。比如画画课的时间是90分钟,所以中间会有孩子出来上厕所,但是他上完厕所回到教室,总是猛地推开门,然后大叫一声“我回来啦!”像这样的情况,难道家长不觉得影响了其他同学吗?难道不应该教育他、制止他吗?没有,我们一起上了半年的课了,他的妈妈什么都没做过,连一句话都没说过,视若无睹。所以他到现在还是这样。他的妈妈有一次跟别的家长说:“这孩子上学怎么办呢?老师肯定喜欢乖的孩子。”我在心里说:这不是废话吗?谁不喜欢乖巧懂事的孩子呢?你的孩子没有建立起秩序感,你不应该教育他吗?为什么只顾着担心孩子不被喜欢、受委屈,却不去想办法呢?
所以,对于孩子的淘气,家长要区别对待。
1.属于孩子天性爱说爱动爱问个不停的,不是孩子淘气,家长反而要自查一下,是不是自己没有耐心地陪伴孩子,解答疑问。
2.对于孩子的探究行为,比如:把玩具拆坏了之类的,也不是淘气,家长应该肯定孩子的探究能力和想法,然后引导孩子,学会探究世界,培养孩子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3.对于喜欢动手、有肢体冲突、不会表达、不会交流的孩子,家长应该多和孩子聊天、讲故事,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教会孩子怎么和人交往。比如:经常有孩子告状“老师,他打我!”我一问,那个大人的孩子会说“我是和他闹着玩。”对这种情况,我会告诉自己的孩子、也告诉学生,和别人玩,要两个人都同意、都快乐,这才是玩。如果你和别人闹着玩,碰人家一下、打人家一下、藏别人的东西让人着急,别人会不高兴,你也玩不痛快,这样就不是正确的玩耍方式。
4.对于没有秩序感、规则意识的孩子,家长一定要明确:不能因为孩子小,就原谅他所有的行为。网上不是有一篇文章说,到处都是熊孩子的家长,因为年龄小,就让全世界都让着自己的孩子。上面我举的两个案例,家长都应该改变自己的认识,提高对孩子规则、纪律、秩序的意识,遇到孩子不守规则的情况,应该即时制止、批评、教育。
图片来自网络
感谢阅读!转发是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