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村子里过会。
天刚蒙蒙亮,就被一声接一声的"卖豆腐……卖豆腐呦……"吵醒。很不情愿地看了看表:五点二十分刚过。于是,我搬倒枕头继续睡觉。可天不遂人愿,院儿里紧接着传来了老妈的抱怨声:"这卖豆腐的,大清早喊什么喊,这个点有谁买你的豆腐呀!""对,对,就是。"紧接着是老爸的附和声。
过会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老爸首先开启了他每年过会的模式,拿起扫笤开始打扫庭院。唰…唰…的声音在我的窗外响起,可是我抵不住周公的诱惑,又睡了过去……
"转了这么久就买了两个凉莱,孩子们爱吃的一个都没买,你看你这一早上转悠的什么成果?"
"那你说买什么?"
"面筋、鸡腿、虾、菜花……"
只听老妈报了一长串菜名,也不知道老爸记住没有。只听到老爸骑着电动车又出了家门,我抬头看了看表七点三十分。此时,已无睡意,于是起床收拾。
走出房间,发现客厅已摆放着老爸采购回来的各色菜品,岂止老妈说的两样。也不知道老爸一早上跑了几趟,可是老妈还是嫌买的少。
来到厨房,老妈还在忙活着。案板上放着新出锅的馒头,早饭也准备停当了,老妈却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我知道:她是要把中午待客用的菜都提前整理好。这样中午就可以直接加工,少了洗菜,切菜,配菜的工序,午饭就会快很多,这样一来,亲戚也不必久等。
看着忙忙碌碌的老妈,我催促她快点吃早饭。老妈嘴上答应着,手上却没有停下来。无耐之下,我只能使出杀手锏——大吼一声,假装生气。老妈在我的"威逼"下,迅速吃完饭,就又开始忙活了。
这时,欣妹的电话来了,我知道我也该"上班"了。过会人们都要走亲戚,所以二爸商店今天的生意会比平时好很多倍,人手自然就不够了。于是我要去充当临时售货员,这也是我逢年过节的必备"工作"。
在二爸的商店忙活着,转眼就到了午饭时间。可是家里的客人却一个都没有来,老妈准备了一大桌子菜,最后都被我们兄弟姐妹消灭了。还好家里兄弟姐妹多,可以凑齐一桌,要不然老爸老妈这"会"过得该有多失落啊!
如今,社会发展了,过会的气氛却越来越淡了。年轻人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只有像爸妈这些老人还对过会充满着仪式感。
过"会"的渊源我已记不得,它留给我的就只剩下走亲戚这种形式。
记得小时候,过会可是孩子们暑假的一大乐事。如果过会我们就可以去舅舅、姑妈、姨妈……各种亲戚家去作客。在那个物质相对贫乏时代,过会时,主人都会准备最好的食物来招待客人。小孩子自然就有口福啦,而且亲戚家的小孩们会聚在一起,玩伴一下子就多了起来。孩子们可以尽情地疯玩无所顾忌,大人们碍于彼此的情面,也不会过多干涉,最重要的是街道上会摆有许多小摊儿,吃的玩的应有尽有,一群小伙伴一遍遍地从街道这头逛到那头,在每一个摊位前驻足,即使一天下来什么都不买,心里也满足的。
对于那时的我们,过会真的是一大美事。现在还记得,一放暑假我就开始掰着指头算时间,倒数着每个亲戚过会的日子,想着各种好吃的,许久未见的小伙伴,以及小摊上的各色玩意儿。炎热漫长的暑假就在一个接一个的会间愉快地度过了,现在想起来真是幸福啊!
慢慢长大,懂事了。孩童的天真烂漫悄然退去,过会带给我的幸福感也一年一年地流失。
如今,说到过会我再也没有了当初的心动,剩下的恐怕就只有:走亲戚、待客这些名词了。也不知道现在村里的小孩子们,对过会是不是还像当初的我们那样神往?
写到这里,我突然有点儿伤感,总觉得过会这种民俗会慢慢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如果真的到了那个时候,不知道会不会有人思考:过会的消失是社会的进步,还是传统民俗的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