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清晨惊闻杨绛先生过世,感觉和民国那个时代;那些美好的人儿;那些有故事的人;那些写得绝美文章的大家闺秀们。像搭建的生于旧时代和今天的连接,生生地又断开了一丝。都是通过那时人写的文字,渐渐了解那时的人文,那时的情怀,那时那些可爱的人们。哪时弥漫在旧中国城乡的书香还是很浓烈的。似乎是家家必备的传家宝。那时的人珍视兄弟友人情谊;珍视邻里的和睦;那时的人从小就接受儒释道的文化熏陶。进而影响了那时人的整个一生的行为处世观,写值此,想起以前看过的一句话,一位外婆对刚从国外归来的外孙女说的话:“穿衣、走路不要有任何的慌张,做人也是”。看讲的多好,我觉得传统文化人,心中的那个淡泊宁静的品格,很受用于当下的我们。我们都太着急,今天干点事情,明天就想看到结果,非常着急的想要去求那个结果,而不是让心慢下来,沉下来。每天完成给自己订的任务。不去想那个累人的光环,只要每天做好自己的事情,顺便欣赏一下沿途的风景,多一些从容,多些淡定以太极的手法向着遥远的目标进发,就行了。很赞赏一百多年前曾文正公那句:但问耕耘,不问收获。
杨绛先生用尽一生对婚姻做了最妥帖的诠释。婚姻是什么?古往今来人们对此欲说还休。先生做到了:给另一半他想要的,而不是先生想要给的。这就是婚姻的奥义吧!
杨绛先生的仙逝,他们仨可以团圆了,而我们失去了一位熟悉的心灵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