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由于手机内存不足,在删了很多软件之后,我终于狠心卸载了QQ,那时候手机里的软件只剩下微信和淘宝。纵使不舍,但是还是这么做了。
晚上辗转反侧,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回想起来,QQ伴随我这么多年,第一次“抛弃”它。
-01-
作为一个90后,我初次接触QQ是在小学时期。在五六年级的时候已经有少部分人拥有QQ账号了,羡慕之余,感觉他们好牛掰,毕竟在那时候小小的心灵里,QQ算是个高端的东西。
那时候我总喜欢玩妈妈的手机,看到里面还有类似于MSN,飞信一类的软件,并不会用,却总喜欢装模作样的鼓捣。后来,在我的软磨硬泡下,妈妈硬是用2G网络下载了QQ,满足了我的一大幻想。
-02-
我开始正式注册QQ号是即将上初一的时候,在一个百无聊赖的暑假里。
那时候对一切感到新奇,仿佛登上了一片新大陆。先取一个文艺的让人读不懂的名字,添加一段有个性的签名,然后再换一身美丽的QQ装扮,让QQ上的自己像泡沫一样美丽。
刚刚注册完成的时候,忽然有好多人加我,都是“可能认识的人”或者同样对QQ充满好奇的孩子们加的。由于什么都不懂,那时候一般都对“加好友”欣然接受,QQ也顺理成章地成为我们与外界交流的桥梁。
也正是从那时候开始,我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虚拟的世界,并且沉溺其中。在那个时期QQ空间里一般都是转载励志美文,偶尔会有佳人才子发一篇原创日志直抒胸臆,很少看到展现自己生活情态的动态。一打开QQ空间,满眼都是字或链接。
为了紧跟时代的步伐,我也经常会转发一些美文或句子,或欢乐搞笑,或伤春悲秋,以此凸显一下自己的“文艺素养”,即使那时候没有多少QQ好友,也并没有人看,可我还是乐此不疲。
-03-
高中的时候,QQ群开始活跃起来,我们不再像以往那么懵懂和拘束,开始在群里开玩笑,讨论题目,还有发各种图片。
QQ不再只让我们沉沦于虚拟的世界,还让我们更为深入地融入现实。如果说,高中之前QQ是我们以单纯善意的方式接触陌生人的工具,那么高中之后,QQ就是我们拉近与周围人距离的手段。它填补了我们的精神空缺,偶尔也会挑逗起我们青春时期的初始情愫。
一份邮箱节日明信片就可以让我们兴奋一个晚上,一个简单的聊天表情都能让我们费尽心思揣测它的含义,一次窗口抖动就能让我们坐立不安心神不宁,一条消息记录能让我们为之花费两节课的时间思考该如何回复。
渐渐地,QQ不再只是一个工具,它像浪漫的飞鸽,像奔驰的骏马,像猝不及防的丘比特之剑,将一些细腻的东西传达到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只是那时候,有人开始迫不及待地早恋,而有人不敢打破原则,依然将情感保鲜于朦胧状态而已。
后来,高中的QQ群也由喧闹变为沉寂,只是偶尔班级聚餐会有人在里面喊话,大家再哄闹一番,仅此而已。
-04-
大学之后,加入了各种部门组织,开始有五湖四海的同学互相添加,列表里的QQ人数一下子翻了好几番,好像一下子穿越到了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QQ空间里各种宣传活动,秀美食,秀优越,秀旅游,秀恩爱,如果一定要用一个夸张的比喻,那我觉得大家的QQ动态连起来可以绕地球一圈了。
而也正是这个这个时期,微信渐渐盛行,QQ也加紧改版。我们开始用QQ红包和语音,用QQ视频,用QQ传送文件的频率越来越高,加的群也越来越多,从而收藏了一堆表情包。
只是与以往不同的是,列表里的人越来越多,真正能聊的却没有几个。可能在无数个深夜,很多人都和我一样,木讷地翻看着联系人列表,却研读不出什么深刻的意义。然后刷无数次空间,看着别人生活的各种情态,默默地比照自己,直到很困很困,才退出QQ,缓缓进入梦乡。
QQ便捷了我们的生活,让快乐有了更多的可能,我感觉它的功能是如此强大,又是如此渺小。这时候的QQ成为了工作交际的维系方式之一,让我们看到了更加真实的自己,认识到交际圈的扩大并不能帮助我们避免孤独,刷空间也于事无补。
-05-
微信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也渐渐家喻户晓。现如今,QQ有的功能微信基本也有,不仅如此,微信公众号,徽商,各种营销活动链接越来越流行。
微信渐渐占据我们的生活,朋友圈被各种广告和段子刷屏。与此同时,微信比QQ稍微多了一点点隐私化,生活化和商业性。可能到了某个阶段,我们想隐藏更多真实的自己,淡出别人眼中的生活,所以已经达到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更青睐使用微信。
当一个东西有了替代品,那它就有可能被淘汰,包括QQ。当“万能的朋友圈”席卷而来,我们再也无法抵挡微信的诱惑。越来越习惯使用微信,只是偶尔会觉得自己被各种广告,链接,资讯所包裹,缺乏一点温度。
微信让我们更大程度地实现商业化和社会化,当“被迫早熟”的时候,也陷入更深的思索。QQ真的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吗?
去年今日,厘米秀,订阅号,天气提醒,星座运势,运动排名,QQ以贴心而又适合的方式告诉我们,它依然在身边。QQ不仅陪伴着一代人的成长,承载了无数人的喜怒哀乐,超越了软件本身的意义,而且也会继续向前。
反正后来我又重装了SD卡,安装了QQ。毕竟,我离不开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