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某个年龄段后,身边不少的单身的姐妹都找到了另一半,聊到这个话题时,她们却并没有想象中为收获爱情欢欣雀跃,原来大家的经历都差不多,无非是在聚会或者相亲上见了一面,回头加个微信聊上几句,便直奔起谈恋爱的主题。
似乎决定谈一场恋爱,并不比泡一碗泡面需要的时间长,大家也不再有耐心去好好了解一个人。
不知道大家在认识新朋友的过程中,会不会遇上这样的人?
他们一开始总是显得风趣幽默话也很多,但没聊多久便直奔主题,“你有男朋友了吗?”之后对你的态度取决于你此时的答案,要是你说“有了”,人家就再也没有和你深交的兴趣,一场聚会几乎将每个人的感情状态打听一遍,要是有单身的人便迅速成为他们的目标,更有甚者双方竟然迅速达成共识,确定恋爱关系。
其实,出了社会后,我们不再像在学校里一样,有很多时间和一群人亲密相处,可能只是每天上班下班那一段短短的同行路程,也可能是周末聚会的短暂时光,这点儿时间可能让我们了解一个人的兴趣爱好,但绝对不够了解一个人的品行性格。
可是,大部分人已经失去耐心,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越来越为感情缺失感到焦虑,也许家里人催得急了,便觉得找一个男朋友或女朋友最重要,甚至比这个人的性格、品行、生活经历都要重要。
我的一个大学同学,各方面条件都很好,可是出了社会后一直都没找到女朋友,一次聚会上聊起这个话题,他说也不是没有相亲过,但几次之后深知耐心很重要,这种事情急不来,便放缓了脚步。
而我们这群同学,正是经过长时间的接触,才深知对方跟他表现出来的风趣幽默不同,事实上是一个非常温柔谦逊的人。他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阳光开朗的运动健将,长时间相处你才会发现,他还是个熟读诗词、各种历史信手拈来的人。而这些品质就像醇酒一样,让人入口回甘。
《舌尖上的中国》里有一句话:“剩下的,就留给时间慢慢去发酵。”
就连食物都要留给时间发酵,更何况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一个人最真实的样子,远不是两三句聊天便能完全知晓的,这些都要让时间给出答案。
在不少相亲会上,都会有一方以“抱歉,我觉得你还不够了解我,我想找一个可以理解我的人”结束约会,然后继续赶赴下一场相亲会。
让人纳闷的是,既然已经选择了这种凭借一面决定恋爱的快餐式约会,却还觉得对方应该足够了解你?难不成还得在约会之前把你的朋友圈全都翻一遍,像个偷窥狂一样以超乎常人的理解力才能够在接下来一场短短的约会中爱上你?
像我一个朋友吧,她工作之后一直维持单身,直到近几年身边的人都有了另一半或者组织了家庭,她也开始着急了,最后在一个公司活动中认识了一个同乡。
同乡见同乡,两眼泪汪汪,两人见了几次面,便迅速确认恋爱关系。
也许初见时彼此表现出来的外表、谈吐等都很符合自己理想,可两人相处下来后,发现有不少摩擦,即便他们可以通过手机深入交流,但实验表明,在交流中仅有30%的信息是通过语言传达的,剩下的诸如这个人习惯性的咬嘴唇、皱眉、推眼镜、抖脚、玩头发等等都藏在屏幕的另一头。
我和男友从高中、大学都在一起,长时间的相处让我对这个人有非常深入的了解,而我们目前正经历异地恋的考验,但我觉得即便长时间没有见到对方,只要一条微信或者一个电话,我都可以在脑海中匹配他当时的表情或者语气,距离便似乎因为了解而迅速减少。
02.
最近看到知乎上有人讨论:到底一开始就异地还是先在一起一段时间后来异地成功率大?
但经验似乎已经告诉我们,成功率都不大。
没有人喜欢异地恋,但在不得以的情况下选择去接受异地恋,也尽量让自己不排斥不恐惧它。
而在一段异地恋中,对对方的了解就像一卷握在手中的风筝线,相处越久、了解越深,这卷线便越结实,和那高飞的风筝羁绊便越难断开。
然而不加以了解便在一起的爱情,就像泡面一样,短时间里闻起来、吃起来都非常享受,而因为短暂的喜欢就认定对方是世上最好的人,正如同泡面一样,时间久了,它便凉了,再也没有一开始时热乎乎的口感了。
同理,如果你是为了一个相处了几天不到就勾搭上的人洁身自好、苦苦等待,还为这场异地恋自怨自艾,那我只能说一句,既然选择了泡面式的爱情,那就得心甘情愿去接受杯面的味道和它可怜的营养吧。
其实不止爱情如此,世上所有事情,都应该在接触之前先好好了解一下,特别是人很容易有从众思维,认为只需要前人开路,我跟着他们的脚印走就是了。例如我的一个闺蜜,年初时她母亲给她介绍了一个住楼上的男孩子,而她觉得作为母亲怎么都不会让自己吃亏,便开始和男孩子交往,结果是相处下来才觉得彼此许多想法和观点都不合适,最后分手收场。
又好像前些日子正好家里人生了点小病,忙着工作的同时还要抽时间做饭,。以前试过下班去超市,然而买到的食材总是不够新鲜,而我之前一直有关注和了解哆售购,最后便选择在这里选购食材,结果就是足够新鲜的食材能够做出美味营养的菜肴。
所以说,在等杯面泡好前的三分钟里,不妨先阅读一下配料表,了解它的营养价值;想和一个人谈恋爱时,也不妨花点时间相处,了解他的性格品质,才决定要不要走出这关乎人生幸福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