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留意到一种现象:跟朋友夫妻一起聚会时,经常会谈论起孩子,谈论的话题多数是:
我的孩子读什么学校。
显化父母自己的身份地位;
我的孩子很乖。
显摆自己的教育方式到位;
我已经通过关系安排孩子在一家大公司当主管/总监/总经理等。
告诉别人自己多有面子。
我孩子找了门当户对的媳妇(实则自己操控)。
找媳妇一定要自己选的。
诸多我们在跟他人沟通的过程当中,实则不断在显摆自己的能力有多强,面子有多大等等。但是,我们却忘记了最重要也是最可怕的一件事情,就是我们已经安排好了孩子的一生。我们还在蒙在鼓里,认为这是“我是为他/她好”,打着“爱Ta”的方式,实则在伤害孩子的一生。
我们在跟他人沟通的过程中,有诸多看似平淡,实则不断在显摆自己能力有多强、面子有多大。然而我们忽略了最重要也是最可怕的一件事,那就是我们已经安排好了孩子的一生。而我们却还不自知,单方面认为这是“我为TA好”,举着“爱TA”的旗帜,实则伤害了孩子的一生。
在很多人的眼里,真的认为自己付出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心里爱孩子是没错,但是行为上,我们已经无形的压榨孩子,使得孩子没有任何喘气的空间,认为孩子自己的话,按照自己要求的方式来生活就是好孩子。其实,我们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孩子只要努力学习,考试好的大学,其他的东西父母包办,这样的行为,就是“爱”孩子吗?其实不然,每个人都是独立体,我们需要给孩子一个选择的机会,我们有好好聆听过孩子的心声吗?有问过Ta想要什么吗?有问过Ta将来想成为这样的人吗?我们没有。我只是一味的在盲目的付出,控制着孩子的大脑思考,控制着Ta的行为。
在很多人眼中,是真的认为自己所付出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爱孩子是没有错的,但是我们在行为上却已经在无形地压榨孩子,认为孩子只有按照自己要求的方式做才是好孩子,这样会使得孩子没有任何喘气空间。其实当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父母包办孩子的一切,只需要孩子努力学习,考一个好大学,这样的行为真的是“爱”孩子吗?其实不然,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体,我们需要给孩子一个选择的机会。试问我们有好好聆听过孩子的心声吗?有问过TA想要的是什么吗?有问过TA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吗?我们没有。我们只是一味地盲目付出,控制孩子的思想,控制孩子的行为。
这时,很多人就会说:我爱孩子,为了Ta我已经付出一切,宁可给最好的给孩子,孩子已经大于一切了,我爱Ta胜过自己太多太多了,我容易吗?是的,我们已经很不容易了,真的把最好的一切都给了孩子。但是亲爱的,别忘记了,我们不是把“我们认为最好的给了孩子”,而是“给与孩子最想要的”。是到这里,父母又急了,难道Ta做错事情,或者想要做一些错的决定我就不管了?任Ta犯错?当然不是。那怎么办呢?
此时很多人会说:我爱孩子啊,为了TA我付出了一切,把最好的都给了TA,爱TA甚至胜于爱自己,我容易吗?是的,我们真的把最好的一切都给了孩子,我们已经很不容易了。但是亲爱的,请不要忘记,我们不是要把“我们认为最好的给了孩子”,而是“给予孩子自己最想要的”。到这里,很多父母又会急了,难道TA做错事情,或者做了错的决定我也不管了?当然不是,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首先:学会聆听孩子心声,一定要记着是不带情绪的、控制欲的、开放式的聆听。当孩子表达了跟我们意思偏差的时候,请不要打断孩子的表达,因为放我们忍不住的时候,孩子的心里就会想:你看吧,我说实话,你都马上否定,那以后我都说了。这样只会让孩子的心离我们越来越远,甚至以后不愿再对我们袒露心肺了。
第一:学会聆听孩子的心声,一定要记住,是不带情绪地、控制欲地、开放式地聆听。
当孩子表达的与我们的想法有偏差的时候,请不要打断孩子的表达。因为当我们忍不住“说教”的时候,孩子的心理就会想:你看吧,我说实话,你就马上否定,以后我都不说了。带情绪地聆听只会让孩子的心离我们越来越远,甚至以后都不愿再对我们袒露心声了。
第二:听完孩子的表达后,要先冷静、客观的分析问题。不能只做到了“听完了Ta表达了”表意识的想法,就急着指责孩子的选择是错误,然后就又“大道理”的一堆证明自己的“对”。而是分析,孩子想要的跟我们不一样,但是Ta的选择不至于是“伤天害理,或是误入歧途”的选择,我们应当给与支持与肯定。因为当孩子一出生,就已经注定了命运,一生要走的路,经历的喜怒哀惧,一样也少不了。别太过于纠结和恐惧,而是耐心的教导,正确引导价值观,不扰乱社会秩序以及自我安全保护意识的基础上,给与孩子选择的空间,才是跟孩子相处的最佳模子才会变得更独立自主和提高在社会上的适应能力。
第二:听完孩子的表达后,先冷静、客观分析问题。
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听TA表达了’这个表意识想法,就急于指责孩子的选择是错误的,然后说出一堆“大道理”证明自己说得“对”。我们应该冷静客观来分析,孩子想要的跟我们不一样是正常的,只要TA的选择不是“伤天害理”,或是“误入歧途”,我们应当给予支持与肯定。孩子一出生,就已经注定了命运,TA一生要走的路,要经历的喜怒哀惧,一样也少不了。我们无须过于纠结和恐惧,只需耐心地教导、正确地引导孩子的价值观,在不扰乱社会秩序以及自我安全保护意识的基础上,给予孩子选择的空间,才是与孩子相处的最佳模式,这样孩子才会变得更独立自主以及可提高在社会上的适应能力。
第三:大人们总会好面子,觉得在孩子面前低头不好,总会站在比较高的姿态来教育孩子,简称“说教”。同一句话,用不同的语气来表达,效果事半功倍,才不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或心力交瘁。
第三:放下自己的“面子”。
大人们总会因好面子,觉得在孩子面前“低头”不好,因此总会以一个较高的姿态来教育孩子,简称“说教”。同一句话,换一种语气表达,效果会事半功倍,我们才不会感到心力交瘁。
举个案例,有个要求很高的妈妈,有一次期末考试,孩子数学考试考了99分,全年级第二名,在学校老师也夸奖并鼓励。放学后孩子兴高采烈的回家,见到母亲后加快步伐,人还未到母亲面前就高昂的声音告诉母亲:“妈妈,我今天的考试分数是99分,全年级第二名”。然后妈妈瞬间四川变脸来指责孩子:“为什么你没有拿第一?这还骄傲了?你有本事下次拿第一名看看。”此刻被泼了冷水的孩子唰一声心凉透了,然后很不开心的走回房间默默流泪。
有个案例:有个对孩子要求很高的妈妈,在一次期末考试期间,孩子的数学得了99分,排全年级第二名,学校老师对此是夸奖与鼓励的。可是当孩子兴高采烈回家告诉妈妈这个好消息时,妈妈竟是指责孩子: 为什么你没有拿第一?还骄傲起来了?你有本事拿个第一名看看!被妈妈泼冷水的孩子的心唰一下凉透了,只能伤心回房间默默流泪。
可能因为我们的一句话,伤了孩子的自尊,孩子内心会想:为什么我不管怎么努力,总是得不到妈妈的肯定。这样的事已经发生很多次了,后来小明学习越来越厌学,成绩越来越差,然后收到母亲的责备频率也越来越高。所以对于孩子,我们一定要学会给与Ta大大的肯定,不能以超高要求来批判他之前的劳动成果。
父母的一句话足以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孩子会因此不断否定自己,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得不到妈妈的肯定。当类似事情多次发生之后,孩子开始厌学,成绩也越来越差,被母亲责备的次数也越来越多。对于孩子,我们要学会给TA大大的肯定,不要以超高要求来批判TA的劳动成果。
换一种方式来表达:哇,真的呀,太棒啦,让我看看试卷,99分,全年级那么多人,儿子能考第二名真的太棒了。妈妈都说我儿子很棒,你过去的你努力没白费,妈妈很开心你的勤奋,我们再接再厉。以后你想上哪所学校,由你做主,妈妈全力支持,最重要是你想要的就好。试试看?会得到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们换一种方式表达:哇,真的啊!太棒啦!让我看看试卷,99分,全年级那么多人,儿子能考第二名真的太棒了。妈妈都说儿子是很棒的,你过去的努力没白费,妈妈很开心,我们再接再厉。以后你想上哪所学校,由你做主,妈妈全力支持,最重要是你想要!
试试看?会得到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能用拥抱解决,就不要用嘴巴解决。不要把超理性带到家里,家里不是讲道理的地方,夫妻之间可以讲道理,但不能一直讲道理,什么都讲道理,就是超理性,对待孩子也一样,当孩子很愤怒的时候,抱抱ta,告诉ta爸爸在,即使再挣扎,还是继续抱,继续说爸爸在,问题就解决了。
能用拥抱解决的,就不要用嘴巴解决。我们不要把超理性带回家里,家里不是讲道理的地方,夫妻之间可以讲道理,但也不能一直讲。什么事都讲道理,就是超理性。其实对待孩子也一样,当孩子很愤怒的时候,只需要抱抱TA,告诉TA爸爸/妈妈在,如果孩子挣扎得很厉害,没关系,继续拥抱TA,继续说我们一直在,问题就会解决了。
所以,给孩子多一个空间,多一个选择,多一份肯定,多一份包容。他们的未来会比我们想象的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