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高考,每年到了这个时候,都会引起人们对于高考的思考,认为高考是对教育本质的剥夺,高考只是培养了高分低能的人才……
科举制度
从历史上来看,高考的前身我们把它理解为自隋朝开始实施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它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为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科举制从隋朝开始直至清朝,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对于中国在内的汉文化圈诸多国家,以及西欧国家启蒙影响深远,从这里看来,科举制度在当时的世界是一项非常先进的制度。
高考无用论?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都持高考无用论的看法?他们认为那些高考状元之后并没有取得多大的社会成就,以此来否定高考的作用。其实这样去分析是非常不公平的。首先高考状元是一个随机事件,实际上一个市、一个省可能有几十人上百人在平时的考试中都有机会可以成为状元,只是在高考时可能临场发挥良好,或者因为其他的各种因素最后成为高考状元,高考状元只是在高考这次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并不能代表这个学生就是万中选一的绝对精英,应该批评的是媒体对于状元这种自封建时代流传至今的过分吹嘘,而非高考本身。
高考扼杀了人的天性?
很多人批评高考就是让大家按照一定的模子去培养人才,最后却丧失了人的独特性,这点无可否认,毕竟没有一个制度是完美的。但从本质来讲,高考是现阶段里中国实行教育里最公平的制度,也是社会底层人士改变命运的最好方法。如果真按素质教育的方式考核,那么穷人家上不起钢琴课,跳不起芭蕾舞,买不起颜料画画,他们拿什么跟家境良好的家庭竞争?
有位当老师的朋友曾经跟我讲过一个例子:说他以前当高中老师时的一位学生,人长得帅,书读的好,篮球也打的好,高中毕业后就直接去留学了。这个孩子为什么可以不参加高考高中毕业后就去留学?首先他有一个良好的家境,让他可以无需烦忧学习之外的其他事情,给予他良好的教育环境;其次是他父母受过的良好教育让他的父母能有意识的对孩子进行教育培养;再次他的父母之所以有良好的教育是因为他父母的父母在某种程度上也为父母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培养一个人无需跟千军万马争独木桥的人,这样看来需要三代人的努力。
换个角度想,如果他的父母是处于社会底层,他每个学期还要为学费、生活费烦恼,他还会有机会发展其他素质才能吗;如果他的父母处于社会底层,每天为三餐烦恼,还有会多少心思放在培养孩子身上?在讨论素质教育的时间,不要忘记从实际情况出发,而那些口里谈着素质教育的专家,有多少享受着家里带给自己的良好教育红利却批评着高考?这就是当代的何不食肉糜的故事。
社会的本质是不公平,高考是有效的筛选机制
社会的分工是不一样的 有的人是出于上层,钱多事少离家近,数钱数到手抽筋;有的人处于中层社会,勤勤恳恳,劳有所得;有的人处于底层社会,心有碳贱愿天寒,而这种社会分层是怎么来的?很大原因就是出于家庭资源,有良好家庭资源的孩子受到更好的家庭教育,在父辈取得的成就之上在上一层楼,没有家庭资源的孩子想要改变命运,高考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有效的方法。高考本质就是个筛选机制,让勤奋又聪明的人去一流的学府,让勤奋不聪明的人去二流的学府,让不聪明不勤奋的人去三流学府,高考开始,每个人的人生起点就开始不一样了,一流大学毕业的学生,也许单凭毕业证书就能敲开某些机构的大门,但三流大学毕业的学生,需要付出额外的努力才有机会获得跟一流大学一样的起点。
读书无用论
无论在那个地方那个时代,读书无用论总是人们拿来批评高考的方式之一,你看xx,博士毕业一样给他们小学毕业的老板打工,你看xx,大学毕业一样找不到工作……这种例子多不胜数,持这种观点的人,无疑犯了选择性记忆和幸存者偏差的错误。幸存者偏差是纳西姆·塔勒布在《随机致富的傻瓜》里提出来的概念,意思是指人们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如同那些小学毕业最后成为老板的,一定会大肆鼓吹读书也没用,而那些小学毕业在街头风吹雨打的人,会到处鼓吹吗,这本身就是把小几率没读书而获得成功的人选择性的拿来当例子,而人们又选择性的把这些来当例证,是非常缺乏说服力。
最后,送给所有的考生们:高考只是人生中的一个阶段,不是人生的终点,高考考得好,起点的确不错,但并不代表人生能一帆风顺;高考没考好,也不需要太在意,一次的失意并不能决定你的人生,你的人生在于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