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看一本书,上面写到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对你影响很大,多数朋友泛泛的表面之交,只有形式和礼仪,但不能给你深刻的东西,而那种给予你触动的人却少之又少,由此想到为何有很多人过的不好,但他们又是我们认为很本分的好人呢?
总觉得身边有一些人,他们有理想,有自己的乐趣和个性,好像人也不坏,但过的却是不断的下坡路,按说性格上没有太多槽点,却和某些人品并不怎么样的人一样生活充满了烦恼,为什么?我觉得好像他们有这样一种共同点。
首先那些脾气不好,人品不佳的人,其缺点由来是什么,个人感觉之所有些人让人觉得小人之心,是因为他们做事情只关注眼前利益与浅层收益,从而让人觉得与他们相处只能点到为止,但凡长期交往必然是一种互相都是负收益的事情。过于注重眼前收益,其行动必然充满了冲动与偶然性,在风险管理上可理解为太多不可预测性,大概率造成不良后果。
然后是那些看似很好却仍然难以与人相处的人,虽然其行为很正常,也会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但其问题是其看问题的方法充满太多不确定性,应该说也是一种大概率不可预测性,典型的是从一个并不突出的问题,引申出问题后的可能出现的大麻烦,然后把这个可能出现的大麻烦安放到客体上,然后这个客体本来只有点不突出的问题,却成为大麻烦的载体,接下来引申者就会以对待大麻烦的方式对待本来只是出现一般问题的客体,从而将问题激化。
举个简单的例子,某个孩子有次考试没有考好,有的家长会认为孩子没考好肯定是学习不努力、贪玩、结交坏孩子等等问题,于是在这些负面情绪基础上去教育孩子。但很有可能孩子没考好是因为:不喜欢老师的风格、身体不舒服、别的同学的打扰、或者特长在别的科目上,这时候孩子需要的是理解与开导,而非教育;另外一个例子,有位丈夫因为没有接到妻子电话,妻子就认为对方可能:不在乎自己、可能有外遇、故意不联系等等,但真实情况是丈夫也许因为:开车不方便接电话、正因为工作上不顺心不想把坏心情带给别人、正在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情,如果这时候妻子带着情绪的态度说事,那么很可能激化矛盾。
虽然上面只是某个个例,但思维会形成一种习惯,一但对于任何事情都充满质疑与不良结果预测,那么会变成多疑、敏感、自我和情绪化的人,尽管带着良好的出发点,可是过程却难以与人沟通,最终会变成自相矛盾的人,对自己质疑但又有对自身坚决的护卫,想从别人那里得到慰藉又对他人不信任。一个处在夹缝中的人,才是最不可救药的。
我们活在现代社会,各种信息不断充斥你得大脑,信息碎片化和娱乐化让人失去了自我分析能力,很多信息为了博得眼球,把一些小概率与不客观的事情总是放大描写,如果你总注重这些,那么会觉得生活无所适从,一切都是不可靠的。但正如禅语说的“心中本无镜,何处惹尘埃”,这个镜子就是我们对自我的关注:关注自我所得、关注别人的评价、关注自我感受,但这些又可能是外界环境多年耳濡目染传达给你的,并不是你真正所想。所以当我们把自己放下的时候,才不会那么敏感与偏执,才可以看到更广阔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