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蒋勋《美,看不见的竞争力》随感
这两天,宅在家里读蒋勋的《美,看不见的竞争力》。先生那通透、由浅入深的讲解,给读者打开了一扇窗,引导着我们去认识美,学会欣赏美。只是美究竟是什么,掩卷思考许久,终是说不出恰切的理解。也罢,容我寻章摘句,随意写点零星的感想吧。
“美不一定仅仅是跟艺术有关。我们在看一朵花时,觉得它是美的,很少会觉得它不美,这种美在现实的功利层面上没有任何目的跟意义,但是它好像变成了一个征兆,让你觉得有一种生气和活力。”先生这么一说,倒是合了我记忆中的一句话,“美是无用的”。但这正是这无用之美,润泽了我们的心灵,带给我们丰富而美好的体验。
一朵花的绽放、一个嫩芽含苞,都曾经给我们带来春的消息。风雨中挺立的小树,顽强绽放的花朵,也曾给经历挫折的人们以慰藉。这世间的草木极其普通,自是比不上有价的珠宝,然而仅是一朵花的开放,就能带给人们珠宝无法比拟的欢乐和启迪。
康德强调“美是一种无目的的快乐”。他认为美是没有功利和目的的,像听一首音乐,欣赏一朵花,看到晚霞,我们有很大的喜悦感,可是这种喜悦是没有目的性也没有功利性的。可是寻常生活中,普通人的快乐与悲伤都与功利性有关,难以企及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思想境界。很多时候,只有置身于自然之中,放下缠绕自己的俗事和杂念时,人才能够得到心灵的满足,感受到发自内心的快乐。
蒋勋先生对于美的阐述有很多,读的时候,不经意间会有所触动。印象最深刻的当属这一句:“美大概就是一个很沉默的东西,大概就是从地上捡起一朵落花给大家看看,各自有各自的领悟,领悟或不领悟都不是重要的。”
美不一定跟艺术有关,但它里面包含的东西远比知识和资讯丰富。这个美可能你不知道它在多少年后才会起作用。但是在生命的某种状态里,从一个高度跌到生命的最底层,当一个受到磨难时,在极度的孤独和寂寞时,能成为一种对生命可贵的感知力,一种能淬炼出生命中最耀眼的花朵的能力。或者是看到社会中某个残忍不堪、堕落的东西时,自己不会去侮辱、践踏他,对生命本质的一种尊重。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说过“假若你看过之后,看到一首诗、一幅画或是一片自然风景的时候,比较从前感觉到较浓厚的趣味,懂得像什么样的经验才是美感的,然后再以美感的态度推到人生世相方面去,我的心愿就算达到了。”美是无处不在的,只是作为个体自身而言,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
此外,要想欣赏美,还需要拥有一颗宁静的心灵。躁动的心灵,往往难以发现生活中的美。寻常人的观念里,常常会觉得“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急匆匆穿梭在人群中,忙忙碌碌为生计奔波,哪里顾得上欣赏周围的风景。外出旅游的时候,不止一次问过出租车司机,当地有什么好风景,回答大多是没有什么好看的。美一直在那里,只是需要我们“慢慢走,慢慢欣赏”呀。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不必说,春天满树的繁花,夏夜浩瀚的星空;也不必说秋天火红的枫叶,冬天皑皑的白雪。单是我看向窗外的当下:邻家窗台上那盆蓬勃着生命力的绿萝;门前微风吹过树梢,叶子发出音乐般的震动;几个孩童追逐着奔跑,不时荡起一阵欢快的笑声。无意中就感受到了美的存在。
在长长的一生中,陪伴着我们的,有自然恩赐的美景,有人类延续几千年的文明、文化所展现的美,还有身边那些可亲可敬的人创造的美。伴随着岁月的流逝,阅历的增长,我们会得到很多的审美体验,喜悦、幸福、安慰、眷恋、告别、怀念等。所有的一切,汇成了生命长河中难以忘却的记忆。
一禅法师说:“我们对世界的感受是什么,我们就是什么”。生命怎么活都会有遗憾,关键在于你怎么去领悟,给这个遗憾的部分更崇高的向往,然后尊重、包容它,反而会把这个遗憾的部分变成一种生命里的圆满。在长长的一生中,我们需要学会珍惜,学会坚持,学会创造,让自己的生命变得丰盈而美好。
《这个时代的审美》一书中,李蕾曾写道,“我想,从来没有人能够对美免疫吧。它并不专属于有才华的人,也不宠爱伟大的人,只要你活着,总有一些瞬间,会让你的心猛跳一下,感受到生而为人的壮阔,你我都一样。”每个人都应当好好修炼自己的心灵,让它可以容纳更多的美的事物。也要尽自己所能去创造美,有朝一日也可以感受到生而为人的壮阔。当然,作为教育者的我们,也应当努力去唤醒孩子们内心深处的美,使它成为一种看不见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