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家长的我而言,很多时候我会以自己的一个价值标准去衡量孩子,在孩子小的时候没有告诉他怎么去表达自己内心的一个感受,怎么去解决问题,只是把自己人生中的一些经验,直接照搬给孩子,而不是跟孩子通过做游戏的方式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经常拿自己的一个评判标准去要求孩子,导致孩子现在也是很忽略自己情感的表达。
现在,经过自己两年多的学习,我会越来越觉得:当家长是平和的,对待孩子就是分清好边界感,什么是孩子的事,什么是家长的事,才能更好的去引导孩子。
比如儿子小时候有一次,让我跟她买了一个零食。当时我带他在路上走的时候,有一个小弟弟,看到了他的零食,特别想吃。我在没有经过儿子的同意下,直接就把儿子的零食。强行的分给了那个小弟弟。就像文中说的,强行的用这种方式来分享。
最后,儿子跟我大哭了一场,我当时觉得很委屈。
我觉得:你是哥哥,人家是弟弟,你就应该让着人家。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分清、尊重他内心的感受,就强行的把他的零食分享给了不认识的小弟弟。
所以,儿子小时候对我的感受是:妈妈从来就没有真正的关心过我,总是以别人的需求为第一要务。常常忽略自己孩子的感受,经常只关注了别人的一个感受,包括他和人家在起冲突的时候,我没有去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首先就是对孩子一顿批。
他和他堂妹一起在奶奶家玩的时候,很多时候我并没有搞清楚他们吵闹的原因。就想当然的去说孩子的不是。你是哥哥,你任何时候都应该让着妹妹,导致我的孩子有一段时间经常跟我抱怨:”妈妈我不想当哥哥了,哥哥好累呀!为什么我要当哥哥?我说:”因为你出生的比你堂妹时间早,你就是哥哥呀!哥哥就要保护好妹妹,凡事就要做出让步!
然后,儿子就会很生气说:”我不要当哥哥,我要当弟弟。我要妹妹当姐姐,我要她让着我。”
那个时候,自己没有学习,只觉得孩子好奇怪,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今天通过读《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我更清楚的去回顾以前的过往,就会觉得自己很多时候犯了一个认知的错误:就是想当然的把自己的一个道德评判,放在了孩子身上,没有搞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就武断的去评判孩子,这样是不对的。
现在学习后,更多的时候,当孩子跟我发牢骚、发脾气的时候,我会去好好的想一想:把自己放在孩子的角度去想他,为什么会出现以上的问题,他背后的一个原因是什么?
而不是执着于”甩锅侠”,这个不好的情绪甩出去,让孩子背了锅,我就舒坦了。
以前,更多的时候做的是”甩锅侠”的角色,现在,更多会去找到这个事件发生的背后的原因起因是什么?是哪一项需求没有让孩子得到满足?就是更多的是去看问题的核心,而不是只看表面一些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