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微博上有一个词叫“热搜”,明星之间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叫“蹭热点”以及“我送你上热搜”。
相信这样的话,大家都不陌生。但不知道有多少人明白这话背后的逻辑,以及这些话背后的商业价值。
首先我们来说明星这个词,我觉得定义的有点宽泛,应该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艺术明星,一类是娱乐明星。一类是实力派,一类是偶像派。
有一部电影叫霸王别姬,你通过那部电影就可以看出要想当一个戏子得受多少磨炼,从小练到大,还经常被师傅拿竹条抽。
受这么多苦,最后的目的就是上台去亮相开嗓。但这东西第一要努力,第二就是要天赋。这么多人练,到最后成功的只有张国荣和张丰毅这两个角色。
成了名角后,可算名声响彻京城。到哪里都有人接待逢迎,但你想听他唱戏你得买票。还有就是京剧这东西,看起来哼哼呀呀的唱,但还真不容欣赏的来,不信你看京剧节目试一试。
那时候追这些名角的不叫粉丝,叫票友。也就是愿意在他们身上花钱的主,而这些名角的唯一任务就是,一开嗓亮相,就要让票友觉得这个钱花的值了。
梅兰芳当初唱京剧的时候,一场唱完,满堂喝彩。但唯独只有一个老者,摇了摇头说,不好,不好。
梅兰芳立马请这位老者到化妆间详谈,而这个能真正看的懂并且说出不好的人,就是知音。
美国有一类明星,你在报纸,娱乐杂志,还有各种街拍上是找不到他的。他几乎不出席在特别引人注目的公众场合,他只出现在电影屏幕上,你想看到他就要买电影票。
这一类明星,也和当初唱京剧的有异曲同工,都是培养票友。他们是实力派的,专心在某一件事情上,做到最好。
请注意,这一类明星的逻辑是,羊毛出现在羊身上依然叫羊买单。
2
我们再说第二类明星,娱乐明星。娱乐明星在中国开启的时代大约在九十年代后,在这之前美国已经有了成熟的娱乐明星产业。
我们都知道时代周刊,上面放的都是一些对社会有贡献,有影响力的人的头像,马云还上过时代周。但时代周刊还有一个子刊,叫人物。
人物放的就是娱乐明星,而内容是什么呢?内容就是娱乐明星的私生活,比如,他喜欢吃什么东西,穿什么衣服,用什么化妆品等等。
从那时候开始,这些媒体敏锐的发现,人是有窥私癖的。人对别人的私生活极其的感兴趣,时代周刊就是一个例子,但是上面的都是政治,商界的领袖,对普通人来说遥不可及。
这里插一句,我们现在在公众号看一些鸡汤文章,也是以暴露私生活,渲染私生活来提升阅读量的,你就说,有多少人真的写出有思想的文字了。
不过,不写有思想的文字也没关系,大众就喜欢看接地气亲民的内容。
娱乐明星之间有一个词叫“爆料”,就是爆媒体还不知道的一些私生活,但他们又迫切的想让大众知道,这样能增加关注度。
前段时间流行什么,人设,呆萌,或者什么之类的词。这些都是为了满足粉丝口味而设定的,粉丝喜欢道德高尚的,我就弄一个道德高尚的形象出来。粉丝喜欢男友力满满的,我就弄男友力满满的形象。
而所有所做的一切努力最后的目的是,为了亲民。让大众觉得自己跟明星距离很近,好像自己也能成为明星一般。
你看,这些年不是有很多人为了想当明星,做了很多极端的事情。
这一类明星不需要会特别多的东西,他们只需要表演还大众心目中的形象就好,但是实际的生活要比大众过的好,让大众觉得好像自己在过那种生活一样。
这类明星更像是大众心里对奢侈生活的欲望的成型,他们追逐的不是明星,而是心底那股欲望而已。
娱乐明星的逻辑是抓眼球,吸引注意力。也就是羊毛出在羊身上让狗买单。
没错,娱乐明星的目的是,不断的抓你们的眼球,抓你们的注意力,最后卖给广告商。杨幂的带货女王不如说是移动的广告牌。
当你陷入想出名的狂热之中时,不妨冷静想想我今天的内容,你是想走实力派还是走偶像派。这两个派别的走法是不一样的,希望能让你冷静下来。
评论
娱乐明星是九十年代后才出现的,什么炒作,什么各种私生活的曝光。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抓住大家的眼球,抓住注意力,最后把你们的注意力卖给广告商。
你可能会说,我们家谁谁谁是很努力的。这样的事情我不做评论,这类的明星只是塑造大众心中希望的形象。你多看他一眼,他就多赚一点。
但注意的是,你付出的是你宝贵的注意力,你能从这样的明星身上换了有价值的东西吗?我认为是你要思考的。
你的注意力,我认为是比钱还贵重的东西,应该放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希望我的文章没有浪费你的注意力。
追星的你,会选择追以暴露私生活为兴趣的明星,还是追有内容有实力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