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历程》是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先生的代表性作品。冯友兰先生评价说“它是一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老王说“将这本书中不同的部门,你讲通了。死的历史,你就讲活了。”抱着欣赏的态度,读完这本书,作者以优美的文笔,描绘了远古图腾的龙飞凤舞,殷周青铜的狞厉之美,先秦理论精神的儒道互补,楚汉的浪漫主义,魏晋风度人的主题与文的自觉,佛陀世容的壁画、雕塑,盛唐下的青春、音乐性的美,中唐的韵外之致,以及宋元的山水意境和明清的文艺思潮,当真有一种妙不可言的精彩。
第一章. 龙飞凤舞
艺术,本只是巫术礼仪的表现形态。
正如“龙”是蛇的夸张、增补和神化一样,“凤”也是这种鸟的神化形态。它们不是现实的对象,而是幻想的对象、观念的产物和巫术礼仪的图腾。
之所以说龙飞凤舞,正因为它们作为图腾所标记、所代表的,是一种狂热的巫术礼仪活动。后世的歌、舞、剧、画、神话、咒语……在远古是完全糅合在这个未分化的巫术礼仪活动的混沌统一体之中的,如火如荼,如醉如狂,虔诚而野蛮,热烈而谨严。……它们是具有神力魔法的舞蹈、歌唱、咒语的凝练化了的代表。它们浓缩着、积淀着原始人们强烈的情感、思想、信仰和期望。
继神人同一的龙凤图腾之后的,便是以父家长制为社会基础的英雄崇拜和祖先崇拜。
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有意味的形式”,正在于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所以,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离开形式(自然形体)固然没有美,只有形式(自然形体)也不成其为美。
第二章. 青铜饕餮
从总的取向看,陶器纹饰的美学风格由活泼愉快走向沉重神秘,确是走向青铜时代的无可置疑的实证。
以饕餮为代表的青铜器纹饰具有肯定自身、保护社会、协上下、承天休的祯祥意义。
它们之所以具有威吓神秘的力量,不在于这些怪异动物形象本身有如何的威力,而在于以这些怪异形象为象征符号,指向了某种似乎是超世间的权威神力的观念;它们只岁美,不在于这些形象如何具有装饰风味等等,而在于以这些怪异形象的雄健线条,深沉凸出的铸造刻饰,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一种无限地、原始地、还不能用概念语言来表达地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想,配上那沉着、坚实、稳定的器物造型,极为成功的反映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那进入文明时代所必经的血与火的野蛮年代。
历史从来不是在温情脉脉的人道牧歌声中进展,相反,它经常要无情地践踏着千万具尸体而前行。
暴力是文明社会的产婆。
超人的历史力量与原始宗教神秘观念的结合,也是青铜艺术散发着一种严重的命运气氛,家中了它的神秘狞厉风格。同时,由于早起宗法制与原始社会毕竟不可分割,这种种凶狠残暴的形象中,又仍然保持这某种真实的稚气。
第三章. 先秦理性精神
所谓先秦,一般均指春秋战国而言,它以氏族公社基本结构解体为基础,是中国古代社会最大的激剧变革时期。在意识形态领域,也是最为活跃的开拓、创造时期,百家峰起,诸子争鸣。其中所贯穿的一个总思想、总倾向,便是理性主义,正是它承前启后,一方面摆脱原始巫术宗教的种种观念传统,另方面开始奠定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就思想、文艺领域说,这主要表现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则作了它的对立和补充。儒道互补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思想一条基本线索。
庄子尽管避弃现世,却并不否定生命,而无宁对自然生命抱着珍贵爱惜的态度,这使他的泛神论的哲学思想和对待人生的审美态度充满了感情的光辉,恰恰可以补充、加深儒家而与儒家一致。所以所,老庄道家是孔学儒家的对立的补充者。
儒家强调的是官能、情感的正常满足和抒发(审美与情感、官能有关),是艺术为社会政治服务的实用功利;道家强调的是人与外界对象的超功利的无为关系亦即审美关系,是内在的、精神的、实质的美,是艺术创造的非认识性的规律。如果说,前者对后世文艺的影响主要在主题内容方面;那么,后者则更多在创造规律方面,亦即审美方面。而艺术作为独特的意识形体,重要性恰恰是其审美规律。
中国美学的着眼点更多的是功能、关系、韵律
第四章. 楚汉浪漫主义
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它是主宰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
以儒学为标志、以历史经验为内容的先秦理性精神也日渐濡染侵入文艺领域和人们观念中,逐渐融成南北文化的混同合作。
它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征服,这才是汉代艺术的真正主题。
只有对世间生活怀有热情和肯定,并希望这种生活继续延续和保存,才可能使其艺术对现实的一切怀有极大兴趣去描绘、去欣赏、去表现,使它们一无遗漏地、全面地、丰满地展示出来。
它表明中华民族进入发达的文明社会后,对世界的直接征服和胜利,这种胜利使文学和意识也不断要求全面地肯定、歌颂和玩味自己存在的自然环境、山月江川、宫殿房屋、百土百物以致各种动物对象。所有这些对象都作为人的生活的直接或间接的对象化存在于艺术中。
第五章. 魏晋风度
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的崩溃。代之而兴的是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是一种新的观念体系。
魏晋恰好是一个哲学重新解放,思想非常活跃、问题提出很多、收获甚为丰硕的时期。
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
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地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便突出出来。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地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这是一种新的态度和观点。
第六章. 佛陀世容
中国古代留传下来的主要是佛教石窟艺术。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流行,并成为门阀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占据统治地位,是在频繁战乱的南北朝。北魏与南梁先后正式宣布它为国教,是这种统治的法律标志。它历经隋唐,达到极盛时期,产生出中国化的禅宗教派而走向衰亡。
清醒的理性主义、历史主义的华夏传统终于战胜了反理性的神秘迷狂,这是一个重要而深刻的思想意识的行程。
第七章. 盛唐之音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是初唐的顶峰,经由以王勃为典型代表的“四杰”就要向更高的盛唐峰巅攀登了。于是,尚未涉世的这种少年空灵的感伤,化而为壮志满怀要求建功立业的具体歌唱。
个人、民族、阶级、国家在欣欣向荣的上升阶段的社会氛围中,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的内容和方面。
如果说,以李白、张旭等人为代表的“盛唐”,是对旧的社会规范和美学标准的冲决和突破,其艺术特征是内容溢出形式,不受形式的任何束缚拘限,是一种还没有确定形式、无可仿效的天才抒发。那么,以杜甫、颜真卿等人为代表的“盛唐”,则恰恰是对新的艺术规范、美学标准的确立和建立,其特征是讲求形式,要求形式与内容的严格结合和统一,以树立可供学习和仿效的格式和范本。如果说,前者更突出反映新兴世俗地主知识分子的“破旧”、“冲决形式”;那么,后者突出的则是他们的“立新”、“建立形式”。
第八章. 韵外之至
中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由前期到后期的转折。它以两税法的国家财政改革为法律标志,世俗地主日益取代门阀世族,逐渐占据主要地位。这一社会变化由赵宋政权确立了下来。
盛唐以其对事功的向往而有广阔的眼界和博大的气势;中唐是退缩和萧瑟,晚唐则以其对日常生活的兴致,而向词过渡。这并非神秘的“气运”,而正是社会时代的变异发展所使然。
李泽厚给我们的是从语言到内容的享受,《美的历程》写的纵横捭阖,写出了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的环佩铿锵。民族心灵和气节在他的笔下展开,当我们逐渐理会了民族精神的演变和内涵,也就能真正体会到前人艺术中跳动的生命,明白书尾的那句话:美的历程是指向未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