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白话】孔子说:“说话美妙动听,表情讨好热络的,这种人很少有真诚的心意。”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承礼启仁”,孔子处在一个“礼坏乐崩”的时代。那时候的人们因为“礼坏乐崩”,无法规范良好的行为,无法分辨善恶是非。这时候孔子就想通过真诚来引发人们内在向善的力量,启动“仁”。
孔子非常看重实际行动,也经常告诫自己的弟子应当言行如一,力戒空谈巧言。在孔子的眼中,善于花言巧语的人,表面上讨好别人,暗地里只是为了一己之私。所以孔子更注重的是你这个人是否有真诚内心,而不只是嘴上说得好听。
巧言令色,即满口说着讨人喜欢的话,脸上装着讨人欢喜的神色。
好听的话,必然受欢迎,大家也都喜欢听,所以巧言令色的人也特别多。
巧言令色,也并非是绝对的贬义词,他也有他积极的一面。所以这里用了“鲜”,并没有说得很绝对。
比如与人沟通时,如果你太呆板,说话又太直白,很多人是不太喜欢与之沟通。但如果你能说会道,内心是真诚的,尊重他人,能创造正面的能量,并且可以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那必然是受欢迎的人。
孔子提倡中庸之道,不喜欢言行不一、花言巧语的人,但却喜欢能说会道的子贡和宰予。这二者最本质的区别在于是否真诚。
而巧言令色消极的一面,是因为他只注重外表,忽略内心真正的情感。只想通过花言巧语来迷惑取悦他人,以此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是最可耻的。
比如:曾子说:“胁肩谄笑,病于夏畦(qí)。”啥意思呢?耸起两个肩头,做出一副讨好人的笑脸,这真比顶着夏天的毒日头在菜地里干活还要令人难受啊!
这也正说明了,大家对于伪君子的厌恶之情。
又比如:春秋时期,齐桓公因管仲的忠谏直言称霸于诸国,晚年却因佞臣的巧言令受而不得善终。
管仲在临死之前就曾告诫齐桓公,说易牙、开方、竖刁,此三人皆为不仁不孝之徒,他们为了逢迎君主,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千万不能重用。可是他们的马屁拍得太到位啦,齐桓公还是未听忠言任用了他们。结果晚年不得善终。
孔子之所以痛斥花言巧语,一方面是因为他看到花言巧语的丑恶本质,另一方面,就是那些听信花言巧语的人往往会上当受骗,进而遭受事业的挫败,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
现代社会也一样,有部分人为了拍领导的马屁,违背良心,说着讨好领导的话。只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是可耻的。
我们中国文化受儒家的影响,比较强调羞耻心。羞耻心来自于将个人与团体比较,如果达不到团体的标准,就觉得很丢脸、很可耻。“耻”字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特别重要。一个人最怕失去了羞耻心。譬如说有一种人达不到社会的标准,却不在乎,那一般人就帮不上忙了,他没有羞耻,他不在乎,那谁能救得了他呢?这样的人对社会是一个灾难。
身为一个人,就要行仁义。“仁”又分三层来看:人之性、人之道、人之成。包涵了人的本性,人生应该走的路,以及人生的完成。
人生的道路,都在不断地变化,我们也在从不断地变化中选择正确的道路。如果这条道路没有是非标准,那就遵从内心,真诚的善待他人。
没有一条道路是通往真诚的,真诚本来就是道路。只要你发自内心的真诚来做事,那么这条路也就错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