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个周末的下午,我和鹿爸带小鹿在小区门口玩。小鹿发现一个很窄的当街门脸,一进去就是长长的台阶,楼道墙壁上挂着一些小朋友的宣传照片。他对走台阶非常感兴趣,坚持拉着我去走。我观察了一下,这个楼道通到三楼某教育机构,实际办公场所在三楼,下面全都只是楼梯,所以也就同意他去走一段台阶,也就是半层楼的高度。他上上下下玩得不亦乐乎,我就在门口里面闲闲看着他。
此时一位老师走进来,很友好地跟我和小鹿打招呼,我也很她聊了几句。她夸了小鹿长的帅,玩的好之后,把话题引到这个教育机构的小托班业务上,并邀请我们去体验一下她摆在外面的展台上的教具。在人家门口玩了半天,我觉得不好意思拒绝,同时也想看看她的教具,所以就牵着小鹿的手跟她去了。
教具包括一套书和一个面板,面板下部有一些圆点形的道具,把书打开放在面板上配合使用。第一页,书上有各种颜色的图案,小孩的任务就是把相同颜色的圆点推到图案旁边的指定位置。小鹿对颜色的认知还不错,很顺利地完成了绿、黄任务。下一个,老师继续发问:
“这个是什么颜色?”
“橙色。”
“哦,这个比较容易混淆,这个是红色。来,下面哪个圆点的颜色和它一样呀?”
小鹿指了橙色。
老师说,应该是红色,然后自己动手帮助小鹿把红色推到了指定位置。
这时我忍不住了,我说,咦,可是我觉得确实橙色更合适呀。说着我把橙色也推过来,跟红色比较,发现确实橙色和图片中的颜色更相近。老师仍然坚持说是红色。我没再争辩,玩完了这个游戏,我和小鹿礼貌离开。
为什么这次和老师的接触让我觉得有一点不舒服呢?我觉得作为教育工作者,不应该只关注所谓的“正确答案”,而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第一关注的更不应该是所谓的“规则”和“标准”,而是孩子本身。如果孩子指着一团乱乱的线条说这是小兔子,老师不应该说不,小兔子应该有两只耳朵,而是听听孩子的说法,让孩子介绍一下这只小兔子。颜色的确无法任意发挥,可我作为一个成人,也认为那个颜色是橙色。我很开心小鹿对颜色的细微差别的分辨能力,有些时候甚至更加不明显的橙红色,小鹿也不会把它与红色混淆。但是老师今天的做法,无疑会让小鹿迷惑。这位老师面对“教科书式的错误”,她不选择纠正,甚至不愿承认,这一点我不敢苟同。
其实我能理解老师的做法,因为我猜测作为这一套教材的第一册,可能它整本书只涉及到红、黄、绿三种颜色的游戏,只是由于印刷原因,使得某些版本中的某些红色的图案变成了橙色。老师如果承认这个是橙色,那他们这个教育机构的课程教法就无法保持一致,进行教授的老师们也无法进行统一培训。
所以我能做的只是礼貌离开,然后告诉小鹿,宝贝,刚才那个颜色,妈妈也认为是橙色,老师可能是说错了。因为小鹿,作为一个两岁半的小男孩,他只需要尽量无障碍地去认识这个世界,以他自己的方式。而我,作为一个两岁半小男孩的妈妈,只需要带他避开那些让他受阻、让他困惑的人和事。
(二)
现在教育培训机构很火,因为太多的家长需要他。我们小区婴幼儿特别多,所以小区旁边一共有三家类似早教、托班机构。我想,托班应该是为那些在时间上、人手上有困难的家庭提供服务的,而早教,应该是教父母如何与儿童进行科学有效的互动。这两类服务,都需要专业的人来做,尤其是早教,因为错误的教育还不如不教育。
可实际上,现在市面上大大小小的早教机构,都号称自己是全国连锁甚至欧美背景,什么蒙氏理念国际认证一应俱全,而宣传资料印得粗制滥造艳俗不堪,满眼的赢在起跑线,门头牌匾几个大字却都排不成一条直线。我只能说,这样的早教机构,我不会选。
实际上我对早教的态度并不排斥。早教选择得当,可以在儿童身心飞速发展的头几年提供一个好的环境和外部条件,甚至促进宝宝的健康发育。
我们知道人的一生所用的脑细胞,来自出生时自带140亿的神经元,胎儿出生后,脑细胞数量不会增加。大脑通过脑细胞之间的信号传导来发挥功能,信号传导通过神经突触完成。
对于婴幼儿来说,神经突触如何形成呢?当神经元被生活经历刺激时,形成神经突触,即脑细胞之间的连接;重复的生活事件不断重复地刺激,就能加强相关的脑神经连接,让大脑组织和整合相关的信息。
所以在幼儿时期,尤其是0到3岁,宝宝应该尽量多地接收生活经历的刺激。比如日常的劳动,学习,跑跑跳跳,公园玩耍,爬山,博物馆,农田,海边等等不同环境下的体验,还比如唱歌,跳舞,画画,听音乐等艺术形式,都对宝宝的大脑发育有着刺激作用。早教机构的课程设置也是借由这些形式,让孩子通过观察、体验、参与,探索性地发展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笼统地说,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即为智力。
但早教不是唯一的方式,也不是必须的选择。上面提到的大部分生活经历的刺激,宝宝通过家庭生活同样可以获得。其实是否选择早教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宝宝如何被对待。如果家庭生活快乐和谐,宝宝在一个宽松、有爱的氛围中成长,被尊重,有自由,那么他就拥有了非常优质的成长环境。而早教中心如果资质欠缺,或者师资不备,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家庭是一个人生命的底色。我始终认为在孩子生命之初,父母能够给予孩子最宝贵的,就是一个温暖而自由的家。在这个家里面,孩子可以东摸西摸不被制止,可以涂涂画画不被呵斥,可以偶犯小错不被惩罚。孩子伤心哭泣时不被说教,情绪低落时有人陪伴,忧愁烦躁时有人拥抱。孩子可以自己决定穿哪件衣服,穿哪双鞋,吃几口饭,吃多少菜,什么时候洗脸,什么时候睡觉,可以决定怎么玩他的新玩具,是扔到水里看看会不会浮起来,还是扔到地上听听有什么声音。孩子的衣服弄脏了没关系,手弄脏了没关系,把家里弄乱了也没关系。当然孩子需要父母的引导,在有些时候也需要听从父母的指示,接受父母的安排。最重要的一点,父母能否像尊重一个成年人一样,去尊重一个小孩?父母又能否蹲下身子,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
所有这些,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快乐,而是让孩子能够自由地探索,随性地发展,不被干扰地按照他们自己的节奏和方式,去观察世界,掌握规律,寻找答案,从而习得基本逻辑,拥有判断能力,形成思维方式。这些,也即智力。
(三)
过了几天,我的手机收到了这个早教机构的短信,通知我可以去试听课程。短信中说:“我们坚持做孩子的心灵导师和人生规划师……”,我很是无奈,心灵导师暂且不谈,我就特别想回个短信告诉她,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我的孩子的人生规划师。
人生怎么规划?由谁来规划?
如果我在很小的时候能够有机会去了解绘画,音乐,手工或者任何一项体育运动,现在的我也许会很不一样。
事实上,我小时候最主要接触的,就是书。我爸爸算是个文艺青年,我们家有很多书和杂志,我小学时把我能读的都读了。每一学期的语文书,对我来说毫无新意,因为我之前一定借了高年级的语文书全部读过。喜欢古诗文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直到现在,所有的这些文学积累和兴趣对于我都是一种财富,虽有荒废,但那种天然的热爱,没有变过。
但这是我的人生。而小鹿的人生会怎么样呢?我不知道。
因为我喜欢古诗,所以要求他熟读唐诗三百首?或者因为我不懂音乐非常遗憾,所以要求他精通某种乐器?不,这是他的人生,不是我的。他有决定自己人生的权利,我同样也有决定我自己人生的权利。我们应该去完成自己的梦想,而不是别人的。
我能做的“规划”,是在合适的时间,给他充分的机会去了解他所感兴趣的或者可能感兴趣的事物,让他去接触,去体验,去选择。我所能做的“规划”,是在他要做出决定的时候,给他客观的、合理的建议,让他认识到自己的决定可能带来的结果。事实上,我要做的努力是,在他每次需要的时候,我都能够给出这样恰如其分的帮助。我希望我能拥有这样的智慧。如果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我能做的,就是努力让自己的树枝蓬勃,让自己的眼界高远,让自己在孩子需要的时候,能够出现在他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