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杂书至少有以下几种好处:第一,这是很好的休息。泡一杯茶懒懒地靠在沙发里,看杂书一册,这比打扑克要舒服得多。第二,可以增长知识,认识世界。我从法布尔的书里知道知了原来是个聋子,从吴其濬的书里知道古诗里的葵就是湖南、四川人现在还吃的冬苋菜,实在非常高兴。第三,可以学习语言。杂书的文字都写得比较随便,比较自然,不是正襟危坐,刻意为文,但自有情致,而且接近口语。一个现代作家从古人学语言,与其苦读《昭明文选》、“唐宋八家”,不如多看杂书。这样较易融入自己的笔下。这是我的一点经验之谈。青年作家,不妨试试。第四,从杂书里可以悟出一些写小说、写散文的道理,尤其是书论和画论。包世臣《艺舟双楫》云:“吴兴书笔,专用平顺,一点一画,一字一行,排次顶接而成。古帖字体,大小颇有相径庭者,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挚,痛痒相关。吴兴书如士人入隘巷,鱼贯徐行,而争先竞后之色,人人见面,安能使上下左右空白有字哉!”他讲的是写字,写小说、散文不也正当如此吗?小说、散文的各部分,应该“情意真挚,痛痒相关”,这样才能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汪曾祺《万事有心,人间有味》
汪老的书写得极好,恰逢近期杂事颇多,心绪杂乱,看汪老的散文正合适。
书中的文字,恰恰如书所题,万事有心,人间有味。所写皆是生活中俯拾皆是的小事,却写得极有味道。
汪老写菜。
塞肉回锅油条。油条切段,寸半许长,肉馅剁至成泥,入细葱花、少量榨菜或酱瓜末拌匀,塞入油条段中,入半开油锅重炸。嚼之酥碎,真可声动十里人。
那自创的塞肉回锅油条,可竟“声动十里”,午夜翻书,直咽口水,发出菜谱,竟惹得朋友圈里的半数朋友都纷纷求带。
汪老写他人养鸟。
“养鸟有什么好处呢?”我问。
“嗐,遛人!”七十八岁的老厨师说,“没有个鸟,有时早上一醒,觉得还困,就懒得起了;有个鸟,多困也得起!”
看的人直乐,可不是么?放在当下,养狗的好处,大概也是遛人,没有个狗,懒得出门,有个狗,再懒也得出去溜达两圈。这又给爱狗人士多一个养狗的理由了。
汪老写童年。
每一个小孩子都是真正的厌世家。
琢磨下来,可不是么,小孩子固执地保持着在妈妈肚子里的睡姿,喜欢温暖的东西,喜欢泡在温水中。你对于孩子的种种约束,回报你的都是撕心裂肺地痛哭,似乎是在一次次痛哭里,孩子才逐渐接受现实,慢慢接受那些规矩,一点点忍着不适学着长大。
汪老的书,拿起放下许多次,真正读出些许味道竟是今天。想来,也许书和人也有一种缘分,似乎是知道你的郁闷,特意用这些文字来宽解你,让你知道,琐碎生活中也有乐趣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