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成长书院对我来说都是一次求学之旅,是一次追星之路,是一次成长的积淀,是一次灵魂的洗礼,是一次成长的加速,是一次人生的腾飞。
成长书院的口号就是“今年暑假让我们做回学生”,表明了学习的形式;“我在书院没空想你”也凸显了学习的忙碌。七天的封闭生活,七天的硬板床,七天的高强度课堂,七天的大脑强轰炸,七天的随时反思,七天密密麻麻的红蓝笔记,七天3万字的感悟,每年的这七天我每天几乎都睡不到4个小时,说苦确实没在家舒服。身体上的苦不算苦,精神上的启迪和收获才是极大的快乐。所以,我定义这样的求学是乐事。我来彩琴班,我每年都来。从之前的公费到后来的自费,从之前的团队奔赴到后来的独自一人,来成长书院我唯一的目标就是听王老师讲座,吸纳她带给我的震撼,倒逼着我去反思、去行动。
今天(7月22日)下午是王老师的第一讲,她讲座的题目是《素养时代中小学英语教师的画像》。我采用在行动中反思和为了行动的反思两种形式进行反思。课堂笔记随时记录自己的收获、自己的所思所想。今天下午我的乐事有:巡视为“范”,改变为“人”,举例为“理”,拓展为“启”。
一、巡视为“范”
教师的一言一行随时都影响着学生。王老师课前总会提前来到教室,在教室巡视大家的座位情况和笔记准备情况。班里的位置是不是够坐?是不是每一个角度都能看清黑板?班里空余的座位有没有人愿意去坐?为什么会有空位大家不坐,原因是什么?同学们是否准备好红蓝两色笔准备记笔记?同学们是否已经在笔记本上完成time, place, teacher, topic等基本信息的书写?你说她真的是像老师一样在检查学生完成情况吗?不,她是在教老师们如何在自己的课堂上给孩子们一个正确的引领,教会孩子们做人做事,养成学习好习惯。如何在班里通过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孩子们,成为孩子们心中的榜样,她是在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在悄无声息地唤醒学生、点燃学生。
二、改变为“人”
今天下午的课,王老师针对课堂上老师们的反应进行了四次改变,把预设的环节做了调整,她的四次改变都是因为她关注了人,关注了在场的老师们。等大家分享完毕,她还说到有的老师积极发言,有的老师没有站起来说话,这都和每个人的认知风格有关,因为认知不同,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就这一句话,不知道安慰了多少没有发言的老师,或许他们正在自卑,或许他们正在否定自己,或许他们正在后悔,王老师瞬间温暖了我们这些没有发言的人。
第一次改变是王老师把黑板上的图文进行修改。她把“心有远山逐梦行”的“心有远山”改为“Who am I?”, 保留了具体日期、逐梦行以及Welcome等信息。她还要求老师们发言时站在黑板前,给大家一个更能展示自己的舞台。我想她在引导我们看见自己、认可自己、相信自己、悦纳自己。她在引导我们追问自己是谁?要干什么?为什么?只有当我们能更精准地了解自己的认知风格和目标,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审视自己、优化自己。
第二次改变是叫停班委们的宣言,班委宣言按照计划应该是班委介绍自己的工作职责以及需要听课老师们所配合的工作,同时跟大家熟悉一下。从学习委员的表白开始,所有班委的发言都变成了“爱”的表白,大家的情真意切我虽然感受到了,但中间有一段时间我还是开了小差,不是不喜欢听,而是有些许嫉妒,感觉我的偶像王老师为什么成了所有人的偶像,感觉自己最心爱的东西被抢走了。另外,班里有很多老师对王老师还不太了解,老师们彼此之间也不太熟悉,对各自的经历也不了解,所以可能有时候不能共情。同时我也感觉对其他同学不公平,为什么我们就没有表白的机会,说不定我们对王老师的爱会更深更浓更厚重呢,故事也更精彩。哈哈……就在此时,王老师叫停了表白,她说的话刚好就是我心里想的。窃喜。王老师为了班里大部分老师的情绪,叫停了班委对她的表白,我当时想,如果换个老师会不会听得正起劲儿呢,才舍不得叫停呢!但王老师课堂上考虑的永远都是学生,学生在她心里永远都是第一位的。
第三次改变是叫停主持人宣布的小组破冰活动,王老师改为让大家发言点评班委发言,喜欢怎样的发言,不喜欢班委发言的哪些方面。有好几位同学就没有理解老师的问题,答非所问,或者是因为不好意思点评。我想说的是班委们的真情实意我感受到了,但他们没有做到主题突出,没有做到目中有人,没有做到目的明确。正想着自己理解的对不对,王老师用了“跑偏”一词来描述他们的发言。这一次叫停又让我见证了以生为本的真正含义,并且随着课堂活动的推进,把原来的活动改为什么也是非常重要的。王老师是引导我们反思如果要发言,一定要考虑听众、目的、内容和形式,是在教我们怎样做才能让自己的发言更有效。
第四次改变其实不是王老师的风格,她时间观念非常强。按计划17:30要结束讲座,她征求大家意见后,讲到18:00结束。推迟是因为讲座还没有完全触及到老师们的心灵,逼着老师们思考的火候还没到。当然,我们也正听得意犹未尽。基本学情以及学生反应是她推迟讲座的原因,这次推迟更是以生为本的体现。
四次改变都是基于学生的现场表现和当下感受,课堂是动态的,课堂需要预设,但生成更重要,课堂生成才是高效课堂、智慧课堂的真谛。
三、举例为“理”
王老师在课堂上巧妙地列举了很多实例,她总是能用最恰当的事例来诠释她想阐述的道理。正像她说的:“你可能着了我的调,但不一定能悟了我的道。”我想自己也未必能明白老师的真正含义,但还是想说说自己的理解。
王老师举了班主任朋云老师发言的案例,谈到他发言时的表情、音调、眼神等细节,让我们去思考朋云老师发言时的心情和他想要表达的感情。通过这个案例,老师在引导我们如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理解句子的语用功能,如何准确理解他人并得体地表达自己。其实,每个人的行为都彰显了他的理念,教师信念决定了教师的教学风格。所以如果我们要想改变,首先从改变自己的理念开始,教学行为才能随之改变。这就是最真实、最精准的育人教科书。
王老师举例茶歇时喝咖啡没有热水、吃零食直接用手拿等问题,引导我们思考这是谁的责任,准备热水是谁的事。没有热水是班长的责任吗?直接用手拿是袋子设计问题吗?是我们的主人翁意识问题。如果每个人都把自己当做学校的领导者,树立主人翁意识,一个学校的发展肯定有希望。当然,这也是学校领导的领导力问题,能否激发学校的师生以校为家的精神,也是校长领导力的体现。当然,教师在课堂上的领导力决定了课堂上教师话语时间和学生话语时间,决定了教师的授课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理念一转天地宽,change带来chance。虽然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化茧成蝶的过程很煎熬,但蝶恋花的幸福也不是每个毛毛虫都能体验到的,幸福是创造来的,幸福是追求来的,幸福是努力来的。
王老师举例让我们对比她发在群里的照片和曹素娜(班里的一名学员老师,我的好朋友)发在群里的照片。老师的照片全部都是编辑过并且修过图的,展现了每一个人最精彩的瞬间。而我们都是拍照完只管发,从不考虑他人看到照片的感受。王老师时时刻刻都在关注人,她处处皆示范、时时皆课堂、事事皆育人。
课堂上王老师举的例子很多,她用老师们课堂上的表现完美拼出了一张老师们当下画像,引领我们探索这些行为的背后是什么,也为后面成长素养时代下教师该有的模样做了铺垫。王老师的ppt封面有三幅图,English tutor, teaching how to learn, English teacher。她对tutor和teacher的解读让我们明白教师角色定位的重要性。老师把自己的角色定为什么,她的课堂就呈现相应的模样。王老师总是用真实案例深入浅出地引导我们如何理解枯燥的教育理论,从而真正理解自己该成为的模样。
四、拓展为“启”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老师讲到每一个专业术语,都会为我们拓展相关知识。完美诠释了“一切知一点儿,一点儿知一切”。她的知识面我们无法企及,在她面前,自己就像一只菜鸟,简直就是一个文盲。当然,我会自卑和懊恼,但更多的是她激发了我阅读的欲望和兴趣,让我明白唯有努力提升自己才是王道。
关于素养时代,她从1978年第十一届三中全会讲到2024年第二十届三中全会,带我们了解教育的变革,学习教育地位的变化。关于核心素养她从经合组织的key competence讲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带我们领略什么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什么人才才是未来领军人物,怎样做才能培养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她引导我们理解是什么、为什么,从而引导我们思考如何把核心素养落地,如何深入学生内心,教师该教学生什么,教师该如何教,教师角色应该是什么。教师应该是导航仪,引导学生乐学善学,引导学生生活思考,引导学生做人做事;教师是喝彩者,为学生的进步摇旗呐喊,为学生的快乐加油助威;教师是帮助者,为学生的困惑排忧解难,为学生的伤心同频共振;教师备课务必备人。备课的前提是先备人,基于人的课堂才是真课堂,用一生来备课,用一时来上课。教师不仅要备学生,也要备自己,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适合自己的学生,适合自己的个特性。教师只有随时更新自己的认知,发生理念上的变化,才能产生行为上的变化和效果的变化,才能有机会真正教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