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部小说花了八年时间,而第二部小说只用了大半年,这里面有生活阅历不断丰富和写作技巧趋于成熟的因素,当然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写第一部时因为生活中的变故而被迫中断了很长一段时间,而写本书时则排除了外界的一切干扰,就像一头“无需扬鞭自奋蹄”的老黄牛一样,每天朝着一个既定的目标埋头奋进,这种完全沉浸其中潜心创作的状态,也让我真正体验到写作的快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是我创造了这本书,而是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
在写这本书的日子里,我喝了两百多杯咖啡、奶茶和其它饮品,不是为了提神,而是为了获得一个不被打扰的静谧的写作空间。这里,我要特别感谢体育东路的那家1200bookshop,和东峻广场的那家必胜客,因为本书的大部分章节都是在这两家店里写出来的。感谢它们不仅为我提供了一个适合写作的安静环境,也为我思路受阻时提供了神奇美妙的灵感火花。
很长时间,我都想写一个关于书、书店和爱书人的故事,这本小说满足了我的心愿。自古以来,中国都是一个热爱读书的国度,从韦编三绝、凿壁借光、囊萤映雪、牛角挂书,到焚膏继晷、负薪读书、学富五车、开卷有益……千百年来,古人留下了无数关于读书的佳话。如今,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获取资讯的方式比起从前不知快捷、方便了多少,但是身边爱读书的人却似乎在呈几何等级地减少,大多数人更喜欢对着电视煲剧、对着电脑上网、对着手机刷屏,却不愿意打开一本书,静下心来阅读。在这个时代,一个喜欢捧着本纸质书,在闲暇时光里细细品读的人似乎已成了人群中的另类,这是一件让人悲哀的事情!
埃及人曾说,我们经历了这些时代:无声时代,静默混沌的原初,天地未分之时,那是神的时代;背诵的时代,没有书籍,神意和智慧知识靠口口相传,预言家、诗人、智者被当作英雄,他们传达神意、阐释世界,那是英雄的时代;然后,书籍出现,替代口口相传,承担着书写传承人类文明与智慧的责任,在书籍的时代,神退到了天穹,人承担起责任,那是人的时代。那么未来呢?在一个书籍被电视、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取代的社会,很难想象人类还能不被物化地诗意的生活。
据一份国民读书调查显示,2016年,我国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其中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5本,远低于法国(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数据可以从现实得到验证,因为从我身边的朋友来看,很多人也是一年看不了几本书。
相对于纸质书备受冷落的境况,实体书店的命运更加令人揪心,过去十几年里,国内倒闭的实体书店数以万计,在盗版肆虐、店租高昂、人工飙涨、网店冲击等巨大打击下,能够幸存下来的每一家实体书店都像濒危动物一样弥足珍贵。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从小到大逛了无数家书店,并从书中汲取了无尽营养的资深书虫来说,我觉得有必要为它做点什么,这就是我写作本书的动机。
书中的古意旧书店寄托了我对一家书店最美好的想象,也寄予了我对那些逝去的美好的深深怀念。写作的时候,我甚至闭上眼睛,脑海里都能浮现出书店每一个角落的画面,以及男女主人公在书店里倾谈时的情景。我喜欢这种感觉,也希望读者看书时,能进入到古意旧书店的奇妙世界里。
最后,就用书中书店留言墙上的一段话来为这篇序文收尾:
英国有查令十字街84号
法国有莎士比亚书店
美国有岛上书店
还好,我们有古意旧书店